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古诗词中虚写的标志词—应

作者

麻玉林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 463000

虚实是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可应用于绘画、诗歌、建筑、书法等作品中,古代诗人们尤其偏爱它。虽然古诗人们偏爱虚实,但虚实的概念却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界定,正因为此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似乎总感到一种不可言传的朦胧感觉。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的过程中,对虚实也没有确定的概念。一般情况下,“虚”有几种类型: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或者是设想之境。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诗词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何耀东在《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中提到:“把握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 关键是要能读出诗词中的虚象、虚境,领悟出空灵的境界”。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判定哪些是虚写,哪些实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细细推究,不管是虚写的人物形象还是景物抒情还是有些标志词存在的。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 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应”以及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王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应”都是虚写景物的标志。

一、古诗词中“应”常见的义项

(一)回应、答应、理睬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地钓鱼的情景,有人问路不敢大声回应,只能遥远地摆摆手怕惊动鱼,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二)猜测、大概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面更新奇的想象。

(三)应当、应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它的踪影,但应该能见到岭头初绽的梅花。作者这里是想象明天早晨的情景,完全还没发生的事情。

除了以上三种最常见的义项外,还有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中“应召应征”的意思,还有《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中“适合”的意思。总的说来,“应”常见的词性有动词和副词两种用法。而在诗词中副词的用法最多,表示猜测,应当、应该的义项是最多的。副词本身虚词,猜测推测、应当应该又是一种猜想或设想,所以,“应”在古诗词中可算是“虚写”的一个标志。

二、典例赏析“应”在虚实结合手法中的佳妙

(一)纵使相逢应不识—梦幻虚境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一首著名的记叙梦幻虚境的诗,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叙梦境。恩爱夫妻,生死永隔,十年忌辰,感既万千,作者内心孤独寂寞、凄凉无助又无法向人诉说的情感是真实的。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句子,把现实和梦境混同起来。“纵使相逢”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应”不识的“应”把其中的无奈悲痛表现了出来,“纵使”和“应”两词可当做是后面梦境开始的标志:“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作者用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人在自己心中美好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的卿卿我我,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境并不存在,而这个梦的开始的标志却在一个“应”,应该、应当的美好都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只能借助梦境,来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现实让人苦闷,虚幻的梦境、仙境便成了诗人理想、精神的栖息地,给诗人慰藉,也给诗人希望。

(二)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遥想幻境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冬至时节,在邯郸的客店里,作者只有“抱膝灯前影伴身”,这是当时作者所处的孤寂之境,是实景。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只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额,“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里的“应”是作者的遥想甚至是猜想。作者思念家乡,想着家人也应当想念着自己,这两句是虚写,而“应”便是虚写的标志,把游子思家的乡愁用一种直率质朴的语言反映出来,真挚动人。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设想别后的情景,表达无限伤感之情,以当前之事设想未来之情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其中“何处”“应是”“纵有”都是虚写的标志。所以“应”在作为虚写的标志时有时会同其他表假设或者疑问的词语连用,共同表达一种遥想。

有此景有遥想,虚实结合,渲染了氛围,使诗中诗人自我形象更具体更有感染力。

(三)雕栏玉砌应犹在—已逝忆境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精雕细刻的栏杆,白玉砌成的台阶可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此中的“应”是“猜测,可能”的意思。栏杆、台阶这些以前的事物可能还在,但到底在不在,作者现在似乎不确定了,想起这些事物的时候已经过了很多年,它们会不会破败不堪,这里的“应”把作者内心浓重的悲哀和伤感表达了出来。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下阙以“遥想”领起的五句侧重展示了三国时期青年将领周瑜的雄姿英发以及从容指挥吴军大败曹军的壮志豪情和赫赫战功,写的是回想之境,属于虚写。回忆之后,苏轼由周瑜想到自己“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早生华发是真实的,但是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却是作者的猜想,其中的“应”承接了“多情笑我”的虚写和“早生华发”的实写,使得虚实相生,使得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开拓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充实了,同时使读者能融入到诗人的心灵世界中。

不管是思乡怀古类的诗词,还是送别边塞诗,常常借梦幻虚境、遥想幻境、已逝忆境等来比照现实的处境,以虚衬实,更则情韵悠悠,情思绵长。

综上赏析,我们明白虚实结合是古诗词营造意象、意境时常用的一种手法,优秀的作品又常以虚境逼真、新奇而取胜,创设的种种虚境,拓展了诗歌意象意境的新天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虚”的判断标志“应”能让我们在众多的虚幻境界中结合实际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