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云县坡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作者

张宁 张显香 金钱荣 施鹏昌 罗正伟 叶彪 吴志晖 陈琴 张勋 张得梅 李慧 杨峻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 云南昆明 650224;云县茂兰镇人民政府林业草原服务中心 云南云县 675806;云县茂兰镇人民政府综合执法队 云南云县 675806;云县晓街乡人民政府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中心

1.引言

坡地指地表岩石与风化碎屑在构造运动、重力及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倾斜地表形态,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所属学科为地理学。坡地易发生崩塌、泥石流自然灾害,影响农林健康发展。

2.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东北部,地处东经 9943 一10033 ,北纬 23°56'一 2446 '之间。

2.2 地形地貌

云县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纵谷区南部,属深度切割中山宽谷、峡谷区。是第四纪更新世初期喜马拉雅运动大面积强烈的差别抬升所形成。海拔748-3429 米间,全县地貌大致分为河谷盆地(属构造盆地和侵蚀盆地)、中切割中山宽谷区(属河流冲积侵蚀河谷)和深切割中山峡谷区三种类型。

2.3 土壤类型

主要有黄棕壤、黄壤、紫色土、红壤、赤红壤、草甸土、水稻土等,其中以红壤为主,约占总面积的 49.6% 。

2.4 气候特点

属于低纬高原亚热带气候和暖温带季风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立体气候之说。据统计,2023 年,年平均气温 20.7C ,总降水量 640.4毫米,日照时数 1876.6 小时。

2.5 水文条件

主要河流 38 条,分属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澜沧江水系总径流面积2668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 79% ,怒江水系总径流面积 710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 21% 。

3.云县坡地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3.1 生态问题

3.1.1 地表植物少,水土流失严重。根据云县农业部门统计云县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达 3500-4500t/km2

3.1.2 原生植被破坏,物种单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3.2.3 土壤肥力退化,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

3.2 防护林体系问题

3.2.1 现有防护林均为农户自行栽种,林分结构单一,生态功能弱;3.2.3植物空间配置不合理,防护效果欠佳;

3.3.4 树种选择不当,导致适应性较差;

3.3.5 管护力度弱,造林保存率较低。

4.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为提高云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实效性,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4.1 依坡规划,综合治理

以坡度为 8-15°为例,乔-灌-草-农科学搭配(详见图 1)。云县山地防护林缓坡地(8°-15°)治理模式示意图

4.2 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

4.2.1 水平配置

根据地形设置分带防护林,典型立体配置模式:山脊防护林(山脊、山顶) → 坡面防护林 → 村组路机耕路防护林 → 沟道防护林(主要指自然冲刷的干沟)→ 最终形成山地防护林网;

4.2.2 垂直配置

构建乔灌草复合结构:上层:高大乔木(如思茅松、西南桦)→中层:灌木(如车桑子、余甘子) →下层:草本(如紫花苜蓿、百喜草);

4.3 选择适生树种

从功能类型、推荐树种、特性三方面选择。乡土树种资源挖掘与利用,经济树种:牛肋巴(紫胶寄主树)、余甘子(滇橄榄)、咖啡、坚果;乔木树种:西南桦、杉木、旱冬瓜、巨尾桉;水土保持树种:车桑子、余甘子、新银合欢,特性:耐旱、耐瘠薄、根系发达,(配置沟道防护林);经济生态树种:核桃、澳洲坚果、茶树,特性:经济价值高,生态适应性强,(配置坡面防护林);速生防护树种:思茅松、西南桦、桤木、巨尾桉 ,特性:生长快,防护效果好,(配置山脊防护林)。

4.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

4.4.1 工程措施

(1)梯田建设(坡度 8-25 以上建设梯田模式);

(2)品字形配置(坡度在 25°以上的坡地);

(3)谷坊、拦沙坝建设(在干沟及自然冲刷形成的沟渠);

(4)利用乡村道路、山地机耕路路边植树。

4.4.2 生物措施

(1)等高植物篱技术(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

(2)林粮间作模式(如玉米地配置咖啡、坚果);

(3)覆盖作物种植(如玉米地下种植黄豆)。

5.结语

5.1 利用坡地垒台技术,配置合理树种;

5.2 推广参与式治理,调动农民积极性,利用农户地埂栽种经济树种,实施分层林带技术;

5.3 加强科技支撑,开展适应性研究,林草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共同研究,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新技术推广研究;

5.4 重点恢复有健康生命力的坡地防护林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如探索山地防护林与自然资源碳汇市场的关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5.5 尊重农民意愿,立足粮食安全,结合自然资源禀赋,构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施鹏昌,蔡春琼,陆琳,等.云县林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究[J].林业建设,2022,(03):49-53.

[2]施鹏昌,施展,李建平,等.滇黄精栽培要点[J].农业工程术,2022,42(32):67+69.

[3]金钱荣,施鹏昌等,云南省绿美乡村建设研究——以云县安乐村为例,探索科学[J],2025,(04)

[4]施鹏昌,金钱荣,肖娟等,云南省云县产业园区(田心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研究,前沿科学[J],2024,(17)

第一

作者简介:张宁(1971 年 6 月-),男,汉族,云南会泽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与经营。

通讯作者:金钱荣(1972 年 12-),男,彝族,云南大姚人,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森林植物与植物营养。

责任作者:施鹏昌(1975 年 9 月-),男,汉族,人,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调查规划与乡村绿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