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创新研究
赵婉莉 唐帅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程新的使命,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化、学生认知个性化、教学技术智能化的新形势,传统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已难以满足育人需求。当前,部分思政课程存在“重理论灌输、轻价值内化”“重知识传递、轻实践体验”等问题,导致课程吸引力不足、育人效果有限。因此,深入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方向与实践路径,是突破教学瓶颈、提升思政课程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对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
1.1 坚守价值引领的根本方向
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设计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设计需突破“单纯知识传授”的局限,聚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目标,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与育人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思政课程的政治属性与育人本质。
1.2 凸显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
青年学生是思政课程的教学对象,其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且在数字化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信息接收与认知习惯。教学设计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学生的思想困惑、成长需求与认知水平,从“教师主导”转向“师生互动”。例如,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就业焦虑、人生规划等现实问题设计教学主题,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与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情感共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1.3 融入技术融合的时代特征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思政课程教学设计需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一方面,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如学习通、雨课堂)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教学过程的实时互动;另一方面,利用 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历史事件,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技术融合需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技术堆砌”,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
1.4 强化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
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最终需通过实践检验,教学设计需打破“课堂与社会脱节”的困境,构建“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设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模拟调研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理念滞后,育人目标聚焦不足
部分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知识本位”理念,将教学目标等同于“知识点讲授”,忽视了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功能。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过度关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却未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成长需求挖掘内容的育人价值,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关切脱节。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仅注重理论概念的阐释,未引导学生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共鸣。
2.2 教学内容固化,时代性与针对性欠缺
当前部分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存在“老化”“碎片化”问题:一方面,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发展,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思想、新实践、新问题(如数字化转型、共同富裕)融入不足,导致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未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成长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对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忽视了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职业发展需求,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适配性。
2.3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
多数思政课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不足。课堂上,教师单向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即使采用小组讨论、提问等互动方式,也多流于形式,未形成深度互动。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对思政课程的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4 评价机制片面,育人效果衡量不全面
当前思政课程教学评价多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过分依赖期末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参与度与实践表现。评价内容聚焦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未将学生的价值认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纳入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与社会评价的参与。这种片面的评价机制无法全面衡量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也难以引导学生注重“知、信、行”的统一,削弱了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策略
3.1 革新教学理念:构建“价值-知识-能力”三维目标体系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彻底打破传统思政课程中“知识本位”的单一导向,确立“价值引领优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设计中,需清晰界定并落实“三维目标”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价值目标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培育、理想信念的牢固塑造以及家国情怀的自觉涵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知识目标强调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等核心内容,确保理论知识传递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权威性,为价值形成与能力提升奠定理论基础;能力目标则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应对复杂挑战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将思政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围绕“共同富裕”这一核心主题,可精准设计“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历史逻辑(知识目标)—认同共同富裕的价值意义与时代必然性(价值目标)—结合社区实际提出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建议(能力目标)”的递进式三维教学目标,通过目标间的相互支撑与协同发力,实现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习得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3.2 优化教学内容:打造“时代化+个性化+系统化”内容体系一是推动教学内容时代化,紧密追踪新时代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如乡村振兴、碳中和、科技自立自强)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如数字化转型、青年就业创业)融入思政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与时代同频共振,有效增强课程的现实针对性与时代吸引力。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增设“数字化时代的道德建设与网络文明”“网络空间主权与国家安全”等专题模块,直面学生在数字生活中的困惑,回应其现实关切;二是实现教学内容个性化,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专业需求与发展方向,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理工科学生,可结合其专业优势,设计“科技伦理与大国重器”“科技创新中的责任担当”等内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针对文科学生,则可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公民责任”等主题,强化其人文素养与社会关怀;三是确保教学内容系统化,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核心依据,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多门思政课程间的逻辑关联,明确各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分工,避免内容重复或衔接脱节,最终构建起“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一体化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3.3 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互动式+沉浸式+实践式”多元方法体系
一是推广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广泛运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主题辩论赛、情景模拟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参与热情。例如,围绕“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与价值规范”这一议题,可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组分析问题、展开辩论,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科技伦理的理解,教师则通过精准引导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二是发展沉浸式教学,借助 VR、AR 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如让学生“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旧址等红色圣地,通过可视化、可感知的体验深化对革命历史与革命精神的理解;同时,利用慕课、直播等线上平台,邀请革命老兵、行业楷模、思政专家开展线上讲座或访谈,以真实故事与榜样力量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三是强化实践式教学,构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级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实践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政协提案撰写、政策分析报告研讨等活动,提升其理论应用能力;校园实践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红色文化节、思政主题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社会实践则可依托暑期“三下乡”、社区调研、基层挂职等项目,让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在实践中践行思政理念,实现知行合一。
3.4 完善教学评价:建立“过程性+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是推行过程性评价,打破传统“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将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如发言质量、讨论积极性)、课后学习成果(如调研报告、读书笔记、理论学习心得)、实践活动表现(如志愿服务时长、实践报告深度)等纳入评价范围,且过程性评价权重占比不低于 50%,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二是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社会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例如,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可由实践单位根据其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出具评价意见;学生的课堂讨论发言可由小组同学根据其观点创新性、逻辑严谨性进行互评;教师则从整体层面对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与价值认知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三是注重发展性评价,摒弃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导向,重点关注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价值判断能力提升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发展。通过为每位学生建立思政学习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其学习轨迹、思想动态与进步情况,教师定期根据档案内容给予针对性反馈与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与完善自我,最终实现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长效化与可持续化。
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创新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需从“培训+激励”两方面提升教师能力。一方面,开展系统化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思政课教学创新研讨会、数字化教学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学设计创新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在教学创新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激发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师跨学科交流,与专业课教师、技术人员合作,提升教学设计的专业性与创新性。
4.2 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完善教学支撑条件
学校需为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一是加强硬件建设,配备 VR 教室、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沉浸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二是丰富教学资源库,建设涵盖红色文化、时代典型、理论解读等内容的思政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三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思政课程教学创新项目、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确保教学设计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拓展教学实践平台
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创新需依托外部资源,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红色教育基地的合作:一是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围绕企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企业项目中理解思政理论的实践价值;二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将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地方工作纳入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三是与红色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其作为思政课程的校外教学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学习,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感染力。
结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是提升思政课程育人质量的关键举措,需以价值引领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实践为导向,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当前,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虽面临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并辅以师资、资源、合作等保障措施,可构建更具实效性与吸引力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未来,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深入与育人需求的变化,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设计还需持续探索、动态调整,不断增强课程的时代感与针对性,切实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同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后续可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细化教学设计创新路径,提升研究的实践适配性。
参考文献:
[1]胡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J].才智,2023,(29):1-4.
[2]邵宁.融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1):166-168.
[3]张雨琪.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5):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