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用地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马帮洲

陇南市自然资源调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甘肃省陇南市 746000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用地涵盖现状摸查、潜力评估、布局优化及动态监管等多维度,传统全站仪、卫星遥感等测绘技术在复杂地形、精细测绘或紧急任务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灵活性不足等问题。而无人机与遥感、GIS、GPS 深度融合后,可空中快速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及三维点云数据,其应用已拓展至村庄规划、城市更新调查、生态红线监测等场景,正逐步革新传统工作模式,为提升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提供关键支撑。

一、无人机测绘技术的核心优势

无人机测绘技术具备四大核心优势:其一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其体积小巧、重量轻便,可在复杂地形及城市密集区灵活起降,能快速响应偏远用地勘察或突发调查需求,高效完成数据采集。其二是高效精准、数据丰富,飞行高度集中在 100-500 米,高分辨率传感器可获取厘米级影像,单架次覆盖数至数十平方公里,作业效率为传统人工的 5-10 倍,大幅缩短数据获取周期。其三是,成本可控、操作简便,设备购置维护成本低于卫星遥感与有人机测绘,无需复杂地面设施,操作人员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降低专业技术依赖。其四是多维呈现、直观性强,通过激光雷达获取的三维点云数据可构建实景模型,直观展现用地特征,为规划关键环节提供可视化支撑,提升决策科学性[1]。

二、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用地中的实践应用

(一)用地现状调查与数据建库

用地现状调查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核心是摸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范围及利用强度。传统调查依赖人工勘测与卫星影像解译,存在周期长、误差大等问题。无人机可快速获取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及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影像解译与实地验证,精准划分耕地、建设用地等类型,明确地块边界与面积;同时基于三维模型提取建筑物高度、容积率等指标,为规划数据建库提供精准支撑。如在村庄规划中,无人机可清晰识别宅基地与耕地分布,助力村庄用地“一张图”构建。

(二)规划方案编制与优化

在规划方案编制阶段,无人机测绘成果可为用地布局、功能分区提供直接支撑。基于三维实景模型,规划人员能直观分析地形对用地布局的限制,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避免方案与实际脱节。在城市更新中,无人机获取的旧城区建筑、道路数据,可辅助制定拆迁与重建方案,提升规划可行性;同时通过定期航拍对比不同方案效果,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2]。

(三)规划实施监管与违法用地查处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需全过程监管,无人机为动态监测提供了高效手段。通过定期航拍,将影像数据与规划蓝图叠加分析,可快速识别未批先建、违规占地等行为。相较于人工巡查,无人机能实现大范围、高频次全覆盖监测,在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等违法高发区域及时发现线索,为执法查处提供证据。如在耕地保护中,可定期监测永久基本农田变化,及时预警侵占、破坏行为。

(四)规划成果验收与动态更新

在项目验收阶段,无人机生成的 DOM、数字线划图(DLG)等成果可作为依据,通过与设计图纸比对,核查用地布局、建设规模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同时,国土空间规划需动态调整,无人机可实时获取用地变化数据,辅助更新规划内容,保障规划的时效性。如在产业园区规划中,定期监测开发进度,为规划优化提供支持。

三、无人机测绘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在技术标准与规范层面,我国尚未构建统一标准体系,飞行参数、数据精度、成果检验等缺乏明确界定,不同地区、单位技术流程差异大,导致成果兼容性欠佳,严重阻碍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作业。从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来看,无人机生成的海量影像及点云数据,对处理硬件与软件要求颇高,部分基层规划单位因资金受限,缺乏高性能设备与专业软件,致使数据处理周期冗长、效率低下,加之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将数据与规划业务深度融合,极大限制了成果应用范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较为滞后,无人机测绘需要掌握飞行操作、数据处理及规划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但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基层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在无人机操作、数据解译等方面存在能力短板,无法契合实际工作需求。飞行安全与法律风险同样突出,无人机飞行易受天气、电磁环境干扰,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空域使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单位擅自开展测绘活动,容易引发法律纠纷,影响该技术的规范应用。

四、优化无人机测绘技术应用的策略

(一)完善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

由国家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联合住建、交通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制定无人机测绘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统一标准体系,明确不同规划场景下的飞行参数阈值、数据精度等级、成果质量检验流程及跨领域数据共享机制。同时广泛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头部测绘企业参与标准研讨与修订,结合基层规划实践中的痛点难点优化标准内容,确保标准的实用性与前瞻性,切实提升不同主体测绘成果的兼容性[3]。

(二)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加大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基层规划单位的专项资金扶持,重点补贴高性能计算机、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及云存储设备的购置与升级。依托省级自然资源平台搭建区域级无人机测绘数据处理与共享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管理与按需调配。加强与高校、科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适配国土空间规划业务场景的数据智能分析工具,简化数据处理流程,推动测绘数据向规划选址、用地评估等决策支持信息转化。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高校培养+在职培训 + 行业交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在测绘工程、城乡规划等专业开设无人机测绘相关课程,增设实践教学模块。自然资源部门定期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无人机操作、数据解译、成果应用等专题培训,联合测绘企业开展实操实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无人机测绘技术能力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指标,同时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提升队伍整体专业素养。

(四)强化飞行安全与法律监管

建立健全无人机飞行空域分级申请与快速审批机制,依托无人机管理平台实现飞行计划的线上申报、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要求作业单位配备飞行监控、应急迫降等安全保障设备,制定极端天气、信号干扰等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快推进无人机测绘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明确空域使用权限、隐私信息保护范围及数据安全管理要求,自然资源与公安、民航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擅自测绘、数据泄露等违法行为,保障技术规范有序应用。

结论

无人机测绘技术凭借机动灵活、高效精准等优势,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现状调查、方案编制、监管更新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为规划科学性提供支撑。但当前存在标准不健全、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技术价值发挥。未来需通过完善标准、提升处理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及监管等措施,推动技术与规划深度融合,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勇,邓茜.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开发,2025,(04):75-77.

[2]李阳,徐慧萍,高燕.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的应用[J].北斗与空间信息应用技术,2025,(01):61-64.

[3]马友俊,周学涛,金沙,等.现代无人机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用地测绘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4,(0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