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渠系水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分析
孙一杰
乌拉特前旗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4400
引言
水资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农业作为用水大户,灌区渠系水利用效率的提升迫在眉睫。低效的水利用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制约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改善。深入研究提升灌区渠系水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对缓解水资源紧张、保障农业用水需求、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打破灌区水利用效率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工程设施技术
渠道防渗作为输水环节的核心技术,其重要性如同为输水通道披上“防水铠甲”。传统土渠在长期使用中,由于土壤结构疏松且缺乏有效防护,水流与渠床长时间接触,致使大量水分渗入地下。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土渠每输送一次水,都有相当比例的水资源悄然流失。混凝土衬砌技术通过在渠床表面浇筑一层坚固的混凝土,形成一道密实的屏障。这层屏障不仅光滑平整,减少了水流的摩擦阻力,让水流更顺畅地通过,还如同给渠床穿上一层坚硬的 “外壳”,从物理层面隔绝水分下渗。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混凝土衬砌都能保持稳定的结构,持续发挥防渗作用。
土工膜则以其独特的柔韧性和强大的防渗性能,在渠道防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它就像一层超薄却坚韧的 “防水布”,能够紧密贴合不同形状的渠床。无论是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渠道,还是地势平坦的平原渠道,土工膜都能完美适应。在施工过程中,无需复杂的设备和大量人力,只需将土工膜铺设并固定好,就能快速形成防渗层。而且,相比其他防渗材料,土工膜的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资金有限的灌区来说,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选择。除了混凝土衬砌和土工膜,沥青混凝土防渗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抗老化性能,浆砌石防渗则坚固耐用,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
管道输水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明渠输水的模式,堪称一场输水革命。明渠输水时,水流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在阳光的照射下,水分不断蒸发,就像阳光下的水珠慢慢消失一样。明渠底部和侧壁也会发生渗漏,导致水资源白白浪费。而低压管道输水系统就像一条条 “隐形的输水动脉”,将水密封在管道内部输送。管道就像一个严密的容器,几乎不会发生蒸发和渗漏现象。在地形复杂的地区,管道输水的优势更加明显。它可以像灵活的 “水龙” 一样,根据地形走势和灌溉需求,自由穿梭于田间地头,无需像明渠那样修建大量的渡槽、涵洞等建筑物。这不仅减少了工程建设成本,还降低了后期的维护难度。当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时,管道输水系统更是如虎添翼。
二、创新管理调度模式
建立科学的优化调度模型,是实现灌区水资源合理调配的核心所在,其重要性堪比指挥交通的信号灯系统。在灌区这个复杂的 “水网世界”里,不同区域的作物种植结构各不相同,水稻需要大量的水来维持生长,而耐旱的玉米则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也有所差异,就像人在不同成长阶段对食物的需求不同一样。水源的来水情况也受到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时而充沛,时而稀缺。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传统的配水方式往往难以满足需求。数学模型的引入,为灌区水资源调配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动态规划模型就像一位 “智慧的调度师”,它会根据不同时段的用水需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最优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在灌溉初期,优先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 “喝饱水”。而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智能算法,则如同 “高效的计算助手”,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在复杂的配水方案中找到最优解,大大提高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精度。
精准配水技术的推行,将灌溉用水的精准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像给灌溉用水装上了 “导航系统”。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是 “大水漫灌”,不管作物实际需水量是多少,一股脑地将水输送到田间,这样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等问题。而精准配水技术借助先进的量水设备,如超声波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能够像 “精准的计量员” 一样,实时监测渠道中的流量,让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输水情况。这些设备就像渠道上的 “眼睛”,不放过任何一滴水的流动信息。结合土壤墒情监测和气象预报等信息,精准配水技术能够深入了解作物的实际需水状况。就像医生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开药方一样,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特点,以及天气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出精确的配水计划。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比如小麦的拔节期和灌浆期,精准控制灌溉水量,既满足了作物对水分的迫切需求,又避免了因水量过多导致的根系缺氧等问题。采用轮灌、间歇灌等科学的灌溉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田间水利用效率。
三、完善监测反馈机制
构建实时监测系统,是保障灌区渠系正常运行的 “千里眼” 和 “顺风耳”,它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时刻感知着灌区的每一处变化。在渠道的关键节点,如渠道转弯处、分水口、陡坡段等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安装水位、流量、水质等各类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就像分布在灌区各个角落的 “哨兵”,时刻保持警惕,实时采集着渠道运行的各种数据。水位传感器监测着水位的高低变化,流量传感器记录着水流的大小,水质传感器则检测着水的质量状况。借助物联网技术,这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像快递一样快速、准确地传输至监控中心。就像信息高速公路一样,数据在网络中迅速传递,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通过实时监测,一旦渠道出现渗漏,传感器就会及时捕捉到水位下降、流量异常等信号,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就可以像消防员接到火警一样,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养护。
强化数据分析与反馈,是持续提升灌区渠系水利用效率的 “智慧引擎”,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 “分析师”,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在灌区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测系统会积累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像一座蕴含丰富宝藏的矿山。大数据分析技术就像 “采矿工具”,能够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水利用效率数据,就像对比不同班级的考试成绩一样,找出影响水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某个区域的防渗措施效果不佳导致输水损失大?还是某种灌溉制度不合理造成水资源浪费?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清晰地评估各项技术措施和管理策略的实施效果。就像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一样,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管理调度方案。如果发现某个时段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就重新优化调度模型;如果某项工程设施运行效率不高,就对其进行改造升级。
结语:
提升灌区渠系水利用效率,通过优化工程设施、创新管理调度、完善监测反馈,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应持续研发新型防渗材料与智能输水设备,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管理调度中的应用,构建更精准高效的监测反馈体系。加强技术集成与推广,促进各灌区交流合作,推动灌区渠系水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明.灌区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与优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3,29(5):45-49.
[2]王强.基于智能算法的灌区优化调度模型研究[J].节水灌溉,2024,(8):78-83.
[3]张芳.物联网技术在灌区实时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4):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