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盐城市红色文化驱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作者

裴银雪

建湖县委党校(行政学校)

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独特的精神资源和发展动能,正成为驱动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力量。盐城市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这片土地孕育的“铁军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但盐城乡村发展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文化认同弱化、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产业潜力,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境提供了独特路径。

一、盐城市红色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现状

盐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分布广泛,拥有 248 处红色遗存遗址、5766 件(套)革命文物,红色文化资源密度居江苏省前列。这些红色资源见证了盐城地区光荣的革命历史,承载着宝贵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近年来,盐城市积极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通过修缮革命旧址、建设纪念场馆、挖掘红色故事等措施,使红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

当前,盐城市乡村振兴工作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取得了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等显著成效。然而,盐城市乡村振兴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产业结构方面,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链条不完整,传统农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缺乏特色优势产业支撑。在文化认同方面,乡村文化特色不明显,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文化创新活力不足,难以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在人才支撑方面,农村人才外流严重,留守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缺乏专业人才和年轻力量,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二、红色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机制构建

(一)产业增值机制:以“红色+”融合模式,破解产业结构单一之困

红色文化是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催化剂。通过“红色+”模式,可以有效激活乡村多种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红色+旅游是核心模式,可借鉴嘉兴南湖的成功经验,该地以中共一大会址为核心,打造“重走一大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沉浸式情景党课和体验项目,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红色+农业方面,可学习山西兴县的做法,该县依托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将小米、红枣等特产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农产品溢价率提升,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红色+文创则可参照贵州黎平的创新实践,依托黎平会议会址,开发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与侗族非遗技艺相结合,年文创销售收入再创新高。

(二)文化铸魂机制:以红色精神重塑乡风文明,破解文化认同弱化之困

红色文化是凝聚人心、淳化乡风、增强认同的黏合剂。首先,它能强化价值引领,如沂蒙革命老区通过创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开展“沂蒙精神进乡村”活动,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与新时代乡村治理相结合。其次,红色文化能够活化文化记忆,如湖南韶山通过建设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组织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编写《韶山红色故事集》等方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再者,红色文化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如江西瑞金推行“苏区干部好作风”传承活动,将红色文化中的纪律严明、团结互助精神融入村规民约,开展红色家风评选,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三)生态协同机制:以红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论

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一方面,在红色遗址保护与开发中,可借鉴贵州赤水市的经验,该市在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保护中优先采用生态环保技术和材料,建设生态型纪念场所,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理念有助于发展红色生态经济,如福建龙岩古田会议旧址群,将红色旅游与生态茶园、绿色餐饮、生态民宿相结合,打造“红色+绿色”旅游产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治理增效机制:以红色基因夯实组织基础,破解人才流失之困

红色文化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组织示范和人才吸引效应。首先,它有助于建强基层组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其次,红色文化能够吸引人才回流,如四川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创造了讲解员、文创设计师、民宿管家等新岗位,吸引多名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最后,红色文化能够创新治理模式,如河北西柏坡开展“退役军人返乡工程”,鼓励退役军人参与村级治理,将其纪律性强、执行力高的优势带入乡村治理中。

三、盐城红色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一)培育乡村产业,突出特色优势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打造红色 ⋅+ 乡村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铁军足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红色旅游示范区。推动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创新发展红色文创产业,设计具有盐城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二)开展红色研学,培育乡风文明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打造红色研学实践基地。组织开展“铁军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将“铁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最美退役军人”、“红色家风”等评选活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

(三)突出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堡垒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红色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学习“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强村级党组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创新“党建+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党组织教育党员的生动教材,形成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格局。

(四)培养红色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红色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支懂红色文化、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加强对农村现有人才的红色文化培训,吸引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创业,参与红色文化产业开发。建立红色文化传承人认定和扶持机制,支持老战士、老党员等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五)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红绿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红色文化与生态保护相融合。在红色遗址保护利用中注重生态环保,采用生态材料和绿色技术。发展红色生态旅游,将红色景点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红色+绿色”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美丽村庄。

四、结论与展望

盐城市红色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表明,红色文化作为特色优势资源,通过系统性的挖掘和利用,能够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产业、文化、人才等困境。通过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结合盐城本地特色,培育特色产业、开展红色研学、加强党建引领、培养专业人才、注重生态文明等实施路径,可以形成具有盐城特色的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未来,盐城市需要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要注重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加强区域协同,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红色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最终走出一条既彰显红色文化特色,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论文为 2025 年度盐城市党校系统科研规划课题《盐城市红色文化驱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DGH253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