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跨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

作者

王希予

敦化市第六中学校 吉林敦化 133700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跨学科融合,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提升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的核心内涵与价值

1.1 核心内涵

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并非“多学科内容的随意拼凑”,而是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核心,围绕具体教学主题,有机整合语文、历史、美术、科技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方法,构建“以音乐为载体、多学科为支撑”的综合教学情境。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主体性”,始终以音乐学习为主体,其他学科内容为音乐理解与实践服务,而非喧宾夺主;二是“关联性”,融合的学科内容需与音乐主题存在内在逻辑关联,如通过历史背景理解音乐风格,通过美术视觉元素辅助音乐表达;三是“实践性”,引导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主动参与音乐创作、表演与鉴赏,而非被动接受多学科知识。

1.2 融合价值

跨学科融合对初中音乐教学具有多重价值: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可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生活、文化、科技”的联系,如通过“赏析《黄河大合唱》融合历史学科抗日战争背景,理解音乐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从教学改革角度看,能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与形式,解决传统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的问题,如通过“音乐与科技融合制作简易乐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从课程建设角度看,可推动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协同育人,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艺术教育目标,助力“五育并举”落地。

2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实施策略

2.1 明确融合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分层设定目标

1.总目标:聚焦综合素养培育

初中阶段音乐跨学科融合的总目标为:通过跨学科学习,使学生能从多维度理解音乐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掌握“用多学科方法表达音乐、用音乐思维关联其他学科”的能力,形成开放的艺术视野与综合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通过多学科融合,学生不仅能演唱《茉莉花》,还能结合语文诗词分析歌词意境,结合地理知识了解不同地区《茉莉花》的风格差异,结合美术绘画表现音乐旋律,实现“音乐技能+文化理解+跨学科应用”的综合素养提升。

2.学段目标:贴合学生认知水平

根据初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设定目标:初一年级侧重“感知性融合”,如通过语文朗诵辅助音乐情感体验,通过美术色彩联想音乐情绪,培养跨学科感知能力;初二年级侧重“理解性融合”,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音乐风格演变,结合数学节奏知识理解音乐节拍,深化对音乐文化与科学逻辑的理解;初三年级侧重“创造性融合”,如运用科技工具创作校园歌曲,结合语文写作编写歌词,提升跨学科创造能力。

2.2 重构教学内容:挖掘内在关联,构建主题式内容体系

1.音乐与语文融合:以语言为桥梁,深化音乐情感与意境理解

诗词配乐鉴赏:选取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体会文字韵律,再结合音乐旋律理解情感共鸣。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时,先让学生朗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分析“明月”“婵娟”等意象的抒情内涵,再聆听歌曲,对比文字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契合点,理解“思念亲人”的情感如何通过“舒缓旋律+典雅歌词”传递;

歌词创作实践:结合语文写作知识,引导学生为熟悉的音乐旋律编写歌词。例如,在“校园生活”主题教学中,让学生借鉴语文记叙文写作方法,以“课间十分钟”“运动会”为内容创作歌词,再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演唱,实现“文字表达与音乐表现”的结合。

2.音乐与历史融合:以历史为背景,理解音乐的文化渊源与风格演变

历史时期音乐鉴赏:按历史发展脉络,整合不同朝代或时期的音乐作品,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音乐风格与社会背景的关联。例如,教学“中国古典音乐”单元时,融合初中历史“隋唐文化”“宋元市民生活”知识:赏析唐代《霓裳羽衣曲》时,结合唐代繁荣的社会经济与宫廷文化,理解其华丽、典雅的风格;赏析宋代《清明上河图》配乐时,结合宋代市民文化兴起的背景,理解音乐中“生活化、通俗化”的特点;

重大事件音乐实践:选取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体验感受历史情感。例如,教学《黄河大合唱》时,结合历史学科“抗日战争”知识,播放抗战历史影像,讲解冼星海创作背景,再组织学生分角色演唱《保卫黄河》,通过“轮唱”的激昂形式,体会“团结抗敌”的爱国情怀。

3.音乐与科技融合:以技术为工具,拓展音乐创造与表现维度

简易乐器制作:结合物理学科“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日常材料制作简易乐器。例如,教学“节奏与乐器”时,学生通过物理实验了解“物体振动频率影响音调高低”,再用吸管、纸盒、橡皮筋等材料制作“吸管笛”“纸盒鼓”,调试乐器音调后,用自制乐器演奏简单节奏型,实现“科学原理+音乐实践”的融合;

数字音乐创作:利用音乐 APP(如 GarageBand、库乐队)等数字工具,辅助音乐创作。例如,在“旋律创作”课中,学生通过 APP 的“旋律生成器”尝试创作简单旋律,结合数学“规律与变化”知识调整旋律的节奏型(如 2/4 拍、4/4 拍),再添加鼓点、和弦等伴奏,完成数字音乐作品,提升音乐创造的趣味性与便捷性。

2.3 情境创设:搭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场景

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布置”“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跨学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音乐与历史——唐代宫廷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室布置唐代乐器模型(如琵琶、古筝)、唐代服饰道具,播放唐代宫廷舞蹈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代文化氛围;再通过提问“唐代宫廷音乐为何多使用丝竹乐器?”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学科“唐代手工业发展”知识思考,自然引入音乐鉴赏环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跨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跨学科融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收获。

参考文献:

[1]高铭阳,席辰凤,王宇轩,等.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音乐与多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 [J]. 大众文艺,2025, (09): 113-115. 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5.09.038.

[2]林朝志.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方法探析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4, (22): 142-144.

[3]章莉.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J]. 学园, 2024, 17 (15):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