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周璐瑶

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2023 年下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显著标志[2]。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有效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开辟新的发展赛道、彰显新的优势、创造新的模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是当前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安徽民营经济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一)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安徽民营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攀升。2024 年安徽民营企业突破 230 万户,占全省企业数的 92.5% ,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2024 年产值超 10 亿元、100 亿元以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分别占 64.1% 和 55.1% 此外,安徽民营企业质量效益也实现提档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及新能源、智能家电等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占有一席之地。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安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势头强劲。“2024 中国百强产业集群”中安徽占据七席,位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前列。民营工业保持增长韧性,2024 年,安徽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 11.6% ,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为 57.6%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0.5% 和 14.1%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研发创新,实现了供应链韧性和适应性的跨越式提升,在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三)技术创新潜力不断增强

安徽民营企业踊跃投身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源。2024 年,全省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达463 亿元,同比增长 51% ,7.03 万研发人员推动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 95%[3] 。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732 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3 家。经过民营企业的不懈努力,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安徽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缺乏高度化

业结构相对单一。尽管安徽在近年来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但高附加值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仍然缺乏。统计数据显示,安徽民营企业百强主要涵盖了29 个行业,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依旧是制造业。营收总额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占比高达 40.84% 。由此可见,安徽的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2.未来产业规划有待加强。虽然安徽也已开始布局并发展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但与江苏、浙江相比,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仍有待提升。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合方面,安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江苏不仅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还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浙江则以民营经济和创新活力著称,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1.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2024 年,安徽民营企业营收百强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1.61万件,同比增长 64.40% 。然而,以发明专利和标准制定为代表的高质量成果占比较低,科技创新活动位于较低层次。部分民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难以自主掌控核心技术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此外,安徽民营企业普遍品牌国际影响力有限、市场辨识度不高,难以充分利用品牌价值实现产品溢价,影响了企业从高产值向高收益的转化效率。

2.研究经费投入不足。2024 年,安徽民营企业营收百强研发投入总额为 463.11 亿元,较上年增加156.78 亿元,增长 51.18% ,6 家企业研发投入在 10 亿元以上。其中,民营企业企均研发强度为 2.48% 。人均研发投入分别为8.58 万元,企均研发投入为 8.24 亿元。低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68% ,说明安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3.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安徽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其中,复合型战略企业家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当前安徽省不少民营企业家存在懂科技未必懂市场、懂市场却未必懂金融等问题。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恰恰需要兼具多种素养的复合型战略企业家。人才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民营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1.企业梯次结构明显。2024 年民营企业百强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和滁州三地。合芜滁占比领先说明了安徽民营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现象往往导致资源和机会的过度集中,优势地区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优势明显,其他地区的民营企业得到的发展机会和支持相对欠缺,在创新生态方面迎来更多挑战,阻碍了新

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2.研发投入过于集中。2024 年安徽百强企业中,前20 位的营业研发费用总额占相应指标总额比例为 53.10% 。反映出安徽省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集中现象。包括蔚来控股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少数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占据了较大的份额。相较之下,剩余的八成企业则在研发投入方面占比较低,技术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难以深入开展。

三、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助推产业结构高度化

1.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并不等同落后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意味着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变量”,将传统生产力“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量”。推动民营经济中传统产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迈进,鼓励并支持传统行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以塑造竞争新优势[4]。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指导等多元化服务,引导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迈进。

2.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坚持“质量优先,精选细耕”的原则。以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前沿科技、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引导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同时,前瞻性布局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二)以关键核心技术、搭建创新平台助力创新能力自主化

1.靶向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不同规模企业协同创新、联合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研发合作,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技术短板。另一方面,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根据企业产品特性和市场目标,明确国际市场品牌定位,树立优质品牌形象,强化品牌保护意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侵权行为发生。此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提供贷款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创新平台犹如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不竭的创新活力。首先,聚力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彰显其在资源整合、技术服务及共性技术突破等领域的强劲效能,真正让民营企业“想创新”。其次,发挥区域政府职能,持续优化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真正做到让民营企业“敢创新”。最后,积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做到让民营企业“能创新”[5]。

(三)以区域产业分工、区域协同机制推动区域发展协调化

1.明确区域产业分工。依据安徽省内不同城市在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方面的差异,对各区域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工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安排。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可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皖中地区凭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创资源集聚效应,应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科创产业集群。同时,政府应加强区域投资引导,充分考虑皖北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和阶段性特征,持续加大对皖北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

2.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融合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来皖落地等方式,积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发挥作用。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物流、通信等硬件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当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助力地区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安徽省民营经济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实现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 英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蕴、内在要求和实践路径[J].学术交流,2024,(04):21-32.

[2] 赵清.新质生产力赋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实事求是,2024,(05):38-46.

[3] 徐浩.安徽民营经济“春风劲吹”[N].安徽经济报,2025-02-22(001).

[4] 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06):90-102.

[5] 周文,李雪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关联机理与互动路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45(02):1-10.【本文系滁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24-2025 年度科研项目“民营经济:历史演进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ZDXKT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