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创新的路径探析
刘璐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开始将关注的重心从基本温饱转移到精神需求方面,所以说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人们生活所需的一项必须标准。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体验,那么文化工作人员在结合人民群众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组织和策划一些文化活动,让群众参与到其中。
一、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与核心诉求
1.发展现状
从传统的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拓展到非遗体验、数字文化、体育文旅融合等新型业态,如“非遗进社区”“乡村村晚”“城市书房读书会”等活动,覆盖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的文化需求。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不仅包括文艺爱好者、社区居民,还涌现出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新社会阶层等多元主体,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短视频平台、直播技术、VR/AR 等数字手段广泛应用,如线上文化节、云端展览、数字非遗课堂等,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活动覆盖面。
2.核心诉求
不同群体对文化活动的主题、形式、互动性提出差异化需求,如青年群体偏好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活动,老年群体更关注传统文艺与社交功能。群众不仅追求娱乐性,更期待通过活动获得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如红色文化活动、传统节日活动成为凝聚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希望活动触达更便捷、形式更灵活,依托“15 分钟文化生活圈”“智慧文化平台”实现就近参与、精准服务。
二、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现实挑战
1.供需匹配度不足
部分活动仍以政府主导设计为主,缺乏对群众需求的精准调研,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陈旧化”问题,如基层文艺演出重复上演同一节目,难以激发参与热情。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地区活动形式单一,优质文化资源向城市集中,制约基层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发展。
2.创新动力与能力欠缺
策划理念滞后,依赖传统模式,对数字技术、跨界融合等创新手段应用不足,如多数线下活动未同步开发线上场景,错失年轻受众。基层文化工作者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创意策划、项目运营、数字技术应用等复合型人才,制约活动品质提升。
3.长效机制待完善
活动组织多为“一次性”“节庆式”,缺乏常态化、品牌化运营,如春节、中秋等节日活动年年举办,但缺乏IP 化打造,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健全,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参与渠道、激励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体系。
三、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创新路径
1.理念创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策划
运用大数据、问卷调查、社区座谈会等方式,动态收集群众文化偏好,如通过“文化云平台”分析用户浏览记录,精准推送活动信息,定制“菜单式”服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活动主题,通过故事化、场景化设计引发情感认同。如“红色剧本杀”“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分享会”,让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结合时代热点,聚焦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议题,策划“乡村文化振兴成果展”“科技文化进基层”等活动,体现时代精神。
2.形式创新:多元融合与数字赋能的场景重构
打造“文化+旅游”IP,如贵州“村超”“村 BA”,将体育赛事与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地方经济与文化传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体育体验课”,如太极拳、射箭等项目,兼顾教育性与趣味性。利用 V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AR 技术实现文物“活化”,如故宫“数字文物库”、敦煌“云游莫高窟”,提升文化体验的科技感。举办“线上文化节+线下分会场”,如上海市民文化节同步开展直播互动、短视频挑战赛,吸引年轻群体参与。鼓励群众成为活动“主角”,如“社区达人秀”“百姓故事汇”,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创作成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传播”的生态。
3.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协同的长效运营体系
培育“一地区一品牌”,如深圳“读书月”、苏州“江南文化节”,通过固定主题、年度化运营形成社会影响力。日常开展社区读书会、广场舞培训等普惠性活动,节庆期间推出大型文化展演,兼顾普及与精品。从“主办方”转向“统筹者”,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扶持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如委托文化企业策划非遗活化项目,提升专业化水平。建立文化志愿者库、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如北京“文化领域社会组织联盟”,整合企业、高校、社团资源,形成策划、执行、传播的全链条合作。成立社区文化理事会、活动自组织,由群众自主策划“邻里文化节”“楼门文化展”,激发基层活力。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配备数字设备、活动器材;设立群众文化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创意项目落地。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专题培训,重点提升数字技术应用、项目策划能力;引入文创设计师、策展人等专业人才,组建“文化创新智库”。建立“群众满意度+社会影响力+文化传播力”多维评估体系,通过线上投票、活动复盘、媒体反馈等方式动态优化策划方案。
四、树立创新意识,优化形式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如下细节: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渗透到实际群众文化设计中去,这样可以使得群众路线与创新思维融合起来,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确保将其感兴趣的新的群众文化载体呈现出来,使得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在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时候,也需要正确看待不同活动的特殊性,树立创新意识,确保活动有着明显的层次性。比如,对于年轻女性而言,可以以舞蹈比赛和朗诵比赛为主导,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对于男性群体而言,可以将竞技体育项目融入其中,这样的区别对待,可以更好地考虑实际的需求,继而确保群众文化进入到多元化的状态。还需要发挥好企业在实际群众文化创新中的效能,积极与企业联合起来,实现新投资格局和环境的构建,确保可以获得更加多的资源,使得实际的创新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也可以确保实际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格局得以塑造。关于创新意识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积极形成良好的群众文化创新氛围,积极鼓励更加多的人或者组织参与到群众文化创新中去,并且由此建立对应群众文化活动的评价机制。
结语: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创新,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深化多元主体协同、优化文化生态培育,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既成为“受益者”,更成为“创造者”,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基层根基。
参考文献:
[1] 周本纲.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研究经验分析[J]. 花溪, 2021(20):1.
[2] 刘旭.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研究[J]. 神州, 2020(6):1.
[3] 林文剑.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研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