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分析
江航
江苏凯进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园林景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园林景观绿化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美的休憩环境,还在美化城市面貌、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园林景观绿化施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在技术和质量管理上具备高标准,以确保绿化工程的持久性与景观效果。本文从园林景观绿化施工的技术要点入手,探讨如何以科学的质量管理手段提高施工质量,以实现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城市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形整理;土壤改良;质量管理
1 园林景观绿化主要施工技术
1.1种植技术
在园林景观绿化施工中,种植技术是核心环节,直接影响植物的成活率及后续生长效果。种植前需要对植物的规格、栽植深度、密度等进行严格控制。对于不同种类的植物,种植时应注意其生长特性。例如,乔木的种植孔直径应为根径的1.5-2倍,种植深度则要略低于根部原土痕迹1-2厘米,以保证根部与土壤充分接触。灌木和花卉的种植深度一般要求为根径的2-3倍,避免过深或过浅影响其成活。种植技术中的关键在于树穴的开挖和回填土壤的处理。树穴开挖后,底部应疏松土壤,同时进行基肥的施加,常用腐熟的有机肥,施肥量一般控制在5-10公斤/立方米土壤,施肥后需覆盖一层土壤避免直接接触植物根系。种植时应使树苗根系充分舒展,避免扭曲、积聚,从而增加植物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增强其吸收能力。对于大规格苗木,还需进行支撑固定,常见的支撑方式为三角架式,用竹竿或木杆将苗木固定,以防止风倒,支撑杆高度应与苗高的2/3一致。浇水是种植后的关键环节之一。第一次浇水即定根水,要求在种植后立即进行,保证水分能够达到根系周围土壤的持水量,通常灌水量为树穴体积的1-2倍。接下来,视天气条件和土壤湿度进行二次和三次浇水,第二次浇水需间隔3-5天,以促进根系与土壤的结合。浇水时采用慢灌法,避免冲刷土壤,确保水分均匀渗透至根部周围。此外,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在后期养护中适当进行修剪,如乔木类定干修剪、灌木类疏枝修剪,以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株型。
1.2地形整理与排水处理
在地形整理中,需根据设计要求对地形高差、坡度等进行精细调整。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地形坡度宜控制在3%-5%,过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过小则不利于排水。具体操作中,利用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进行初步地形塑造,然后通过人工整平以达到精细化的要求,尤其在景观小品和种植区域周围需达到5毫米以内的平整度误差,以保证景观的细节品质。绿地施工中常采用暗管排水、明沟排水和渗排等方式。暗管排水系统通常布置于土壤表层以下30-50厘米,管径多为75-100毫米,根据绿地面积和排水需求确定排水管的间距,通常为2-5米。为了保证排水效果,排水管应设置一定坡度,坡度值一般控制在0.3%-0.5%。明沟排水适用于大面积绿地或地形复杂的区域,明沟宽度和深度根据水量需求确定,通常宽度为30-50厘米,深度为20-40厘米。渗排方式则适用于局部低洼区域,通过设置碎石层和透水管道将积水排至指定位置。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采取防水措施,如在地表以下20-30厘米铺设防水层,防止地下水浸润至植物根部造成沤根现象。排水处理完毕后,需进行试排水,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有效性,避免积水造成土壤过湿或植物根部缺氧。对于坡度较大的地形,可在表层土壤中加入纤维网或植被网,以防止水土流失。在雨季来临前,需再次检查排水系统的通畅性,确保排水无阻,保障植物的健康生长。
1.3土壤改良与养护措施
土壤的改良包括物理改良和化学改良两个方面。在物理改良中,为了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可在土壤中混入30%-50%的河沙或珍珠岩,特别是在黏性土壤区域,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土壤板结,提高根系的呼吸和吸水能力。对于排水性过强的砂质土壤,则可混入20%-40%的腐殖质土或泥炭土,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化学改良主要通过调节土壤的pH值和养分含量来改善土壤肥力。一般而言,大部分园林植物适宜在pH值6-7的土壤中生长。当土壤偏酸时,可施加石灰进行中和,通常每平方米施加100-200克石灰;而土壤偏碱时,则可使用硫磺或酸性肥料来降低pH值,具体施用量应依据土壤酸碱度和植物的耐受范围进行控制。在养分改良方面,种植前可施入5%-10%的腐熟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添加氮、磷、钾肥料,一般每平方米施加30-50克复合肥,以满足植物的基本生长需求。在养护阶段,需定期监测土壤的湿度和养分状况,尤其在植物的生长旺季,合理补充水分和肥料。浇水时,应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土壤持水量控制在60%-80%较为适宜。施肥则宜在植物的生长季节进行,以薄肥勤施为原则,每次施肥量不宜过大,通常每平方米施加20-30克复合肥。对于部分观赏性较强的植物,还可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以促进其开花结果。定期的土壤松土也是必要的操作,可避免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根系吸收能力。此外,养护期内需定期监控病虫害情况,适时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2 园林景观绿化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2.1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
在现代园林绿化施工中,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新技术包括自动灌溉系统、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地被植物覆盖系统等,这些技术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和效率。例如,自动灌溉系统可以根据植物的水分需求和天气情况自动调节灌溉频率和水量,避免传统手动灌溉中的过量或不足现象,从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新材料的使用也是提升园林绿化质量的关键。例如,高质量的植被毯和植物纤维网可以有效防止坡面水土流失,为植物提供生长的良好基质。植被毯通常由环保纤维制成,铺设后能够促进植物种子快速发芽,形成均匀的地被覆盖层。植物纤维网则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应用广泛,它能有效固定土壤、增强水分保持能力,同时还能分解成为土壤的有机养分。土壤改良剂是另一类关键材料,例如高效保水剂能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灌溉频次,适用于干旱地区或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块。再如,腐植酸肥料和缓释复合肥料能够逐步释放养分,维持植物在生长初期的养分需求,避免因传统肥料的快速消耗而造成的植物营养不足。现代植物保护膜材料调节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减少蒸发损失,从而提高植物生长的稳定性,新型生物制剂和环保型农药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延长植物的寿命。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引进需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提高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2.2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
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对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施工意识,是提升工程质量的关键措施。施工人员需要接受包括植物识别、土壤改良、种植技术、排水处理、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各类植物的种植要求、养护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例如,对于树木的种植,施工人员需要清楚根系的处理方法、种植深度的控制、定植后的支撑加固等技术细节,避免因不规范操作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最新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标准。现代园林绿化施工往往涉及自动化设备和监控系统,例如自动灌溉系统、智能温控设施等。施工人员需要熟悉这些设备的操作方法,并能够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调节设备参数。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培训,施工人员需了解常见病虫害的特征、传播途径和处理方法,熟练使用环保型农药和生物制剂,确保防治措施有效且不破坏生态平衡。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同样不可忽视。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可能涉及高空作业、重型设备操作等存在风险的环节,因此施工人员需接受安全操作规范的培训,掌握紧急事故的处理流程。在培训过程中,园林工程管理部门应制定考核标准,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掌握情况进行严格评估,确保其在实际施工中能够高效、规范地完成各项工作。通过定期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的整体水平,为施工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完善责任管理制度
一个科学合理的责任管理制度能够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细化每个环节的责任分工,有助于减少工作失误和管理漏洞。在责任管理制度中,首先需对施工团队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施工负责人、技术主管、现场监督员、养护人员的具体职责,形成“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例如,施工负责人应负责整体工程的进度管理和资源调配,技术主管负责施工技术问题的指导和解决,现场监督员则需随时检查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时,责任追溯机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责任人和责任环节,确保问题及时得到整改。为实现责任追溯,需要完善施工日志和质量检查记录制度,将每项工序的施工情况和检查结果详细记录,便于后期查阅和追溯。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在施工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而对于出现失误并造成损失的责任人给予处罚。奖惩措施的实施不仅能激励施工人员提升责任意识,也能够在团队中形成积极的工作氛围。要明确各施工团队在保修期内的义务,例如植物成活率的监控、养护措施的落实等,确保园林景观在竣工后能够达到设计效果,避免责任推诿。
2.4注重工程验收
工程验收是园林绿化施工的最后一道关卡,其目的是确保施工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工程验收包括对植物成活率、种植密度、排水系统、地形坡度等各项指标的严格检查。植物成活率是验收的关键指标之一,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园林施工规范,一般要求成活率达到95%以上,对于特殊植物区域,如乔木区域,成活率要求可能更高。验收时需对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叶色、枝条、根部状况等,确保植物处于健康状态,无病虫害痕迹。种植密度和株型控制也是验收中的重点项目,确保植物的间距符合设计要求,从而保证后续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竞争现象。对于灌木、草坪等绿化区域,需进行实地测量,确保种植密度符合标准。在对地形坡度进行验收时,特别是对排水系统的检验,坡度需符合排水要求,一般坡度应控制在3%-5%,以避免积水现象。排水系统的验收包括对排水沟、暗管、透水层等的检查,确保排水通畅,避免水涝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工程验收还应包括对施工质量记录的审核。验收人员需仔细查阅施工日志、质量检查记录等文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均符合标准。对于未达到验收要求的区域,需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间表,并在整改完成后再次进行复验,确保每一个细节达到验收标准。在工程验收完成后,验收单位需与施工单位签署验收合格文件,同时制定保修期的管理方案,以确保绿化工程在后续阶段的质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工程验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能够有效保障园林绿化施工的整体质量,并为后期养护奠定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绿化施工质量的提升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园林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还能有效调节城市气候,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憩空间。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确保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操作规范化水平;完善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职责,保证施工质量的可控性;注重工程验收,确保每一个细节达到设计标准。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纬哲.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绿化施工与植物合理配合分析 [J]. 建设科技, 2024, (06): 33-35.
[2]赵玉涛. 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J]. 有色金属设计, 2024, 51 (01): 79-83.
[3]闫中欧. 园林景观绿化工程的施工技术探究 [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3, (10):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