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复杂地质条件下道路施工基础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

李振振 杨帅帅

身份证号:37142619901009441X 身份证号:37092319891214313X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道路建设成为了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道路施工,尤其是在地震、滑坡、沉降、湿陷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施工质量与安全面临着严峻考验。复杂的地质条件包括软土地基、岩土不均、地下水丰富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往往给道路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隐患。因此,研究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道路施工基础处理技术,对于提升工程质量、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道路施工挑战与基础处理技术

2.1 软土地基的基础处理技术

软土地基由于其承载能力较低,通常需要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技术以提升其稳定性。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时,常见的技术有预压法、深层搅拌法、地基加固技术等。预压法通过对地基施加外部荷载,使地基土体的孔隙水得到排除,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然而,预压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且无法完全解决地基变形问题。深层搅拌法则通过深层土体的搅拌改良技术,将水泥、石灰等材料注入到土体中,从而形成加固的桩体,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减少沉降。地基加固技术通过注浆等手段,将外部材料注入软土层,填补其空隙并提高强度。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要根据具体的土质条件进行优化选择。

2.2 岩土不均的基础处理技术

在岩土不均的地质条件下,道路施工通常面临较大的技术挑战。岩土不均指的是地层内土质层次和岩层硬度差异大,导致不同部位的沉降不一致,进而影响道路的平整性与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加固措施,如液压压桩法、扩底桩法和石柱法等。液压压桩法通过液压压桩机将钢桩或混凝土桩打入不均匀的地层中,从而增强地基的整体稳定性。扩底桩法是在桩体底部加宽,通过增大桩底面积来提高桩体的承载力,尤其适用于土层和岩层交界的区域。石柱法则是在地基中打入石柱,将土体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密实性和承载力。这些技术在岩土不均的地质条件下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防止路面发生不均匀沉降。

2.3 地下水影响下的基础处理技术

地下水是影响道路基础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下水丰富或流动性强的区域,地下水对土体的渗透、浮动作用会导致基础的沉降、变形,甚至发生塌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用的处理技术有排水法、降水法和加固法。排水法通过在道路基础周围设置排水设施,快速排出土体中的水分,减少水对地基的影响。降水法则是通过抽取地下水来降低地下水位,从而减少水对基础的浮升作用。加固法则是通过使用水泥土桩或其他材料对地基进行加固,增强其抗浮能力。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道路的安全性,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基础处理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3.1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技术选择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道路施工基础处理技术选择是一个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过程。首先,需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察,了解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岩层分布等信息。其次,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处理技术。例如,对于软土区,可以采用深层搅拌法或预压法;对于岩土不均的区域,则应选用液压压桩法或石柱法;而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则要优先考虑排水、降水等措施。此外,还要考虑施工成本、施工周期、环境影响等因素,以确保基础处理的技术选择科学、合理。

3.2 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型的基础处理技术应运而生,例如超声波检测技术、智能监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施工人员实时监控地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高效、精确地评估土体的结构性,尤其在软土层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智能监测技术则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对地基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施工提供决策支持。

3.3 实际案例分析

在实际的道路施工中,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处理技术已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例如,在某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由于路段位于软土区,采用了深层搅拌法进行地基加固,并结合排水措施,有效提升了地基的承载力,并且保证了道路的长期稳定性。在另一项山区道路的建设中,采用了石柱法加固不均匀土层,并通过液压压桩法进一步增强基础的稳定性。

四、复杂地质条件下基础处理技术的优化与挑战

4.1 技术优化方向

尽管目前的基础处理技术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技术的适应性较差、施工周期长、成本较高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的技术优化方向应侧重于提高处理技术的适应性与效率。首先,应加强对新型材料的研发,采用更高效、更经济的加固材料,提高施工速度并降低成本。其次,技术的集成化发展也是优化的一个方向,将多种处理技术结合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基础处理效果。

4.2 环境与社会影响

基础处理技术不仅要考虑施工效率和经济性,还应关注其环境和社会影响。尤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部分处理技术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降等问题。因此,在选择和应用基础处理技术时,应充分考虑其环境影响,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技术手段。此外,技术的应用还应考虑到社会因素,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施工质量,避免因基础处理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

4.3 持续发展与研究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础处理技术也将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需求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的开发、技术集成的优化以及智能化监测的应用等方面。新型加固材料的研发能够提高地基处理的效果,并降低施工的风险与成本。技术集成化将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提高处理效果的综合性。智能化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使施工更加精确、可靠,为工程质量提供更强的保障。

五、结论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道路施工的基础处理技术对于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软土地基、岩土不均和地下水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选择合适的基础处理方法,如深层搅拌法、液压压桩法及排水技术等,是提高施工效果的关键。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智能监测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为基础处理技术提供了更大的潜力。未来,应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推动绿色环保和智能化施工,解决施工中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安全问题,确保道路工程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蒋谦,唐学东,张明亮,等.桥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基础施工控制与处理技术[C]//《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2024 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2024:603-605.

[2]曹小琦.复杂地质条件下道路改建路基土石方施工技术优化[J].散装 水泥,2025,(03):127-129.

[3]张涛.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道路工程施工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J].交通建设与管理,2024,(0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