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王国娟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校
一、引言
创造思维即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想法的思维能力,主要有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思维等组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和探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阅读是“输入—理解—重构”性的思维活动,不是纯粹的“读文字、记内容”,需要学生调动个人经验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解读、批判性的评析、探究性的拓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教参等的影响,常常将文本解读限定为“标准答案”,让学生“背中心思想、背段意”,忽略学生的个体思维的特殊性,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因此研究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阅读教学中限制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文本解读“标准化”,抑制思维多样性
部分教师将文本解读视为“单向传递”过程,以教学参考书的解读为“唯一正确答案”,要求学生统一理解。
2.2 教学方法“灌输化”,缺乏思维互动性
许多阅读课堂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主,教师逐句分析文本、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记笔记、划重点,缺乏自主思考与互动探究的机会。
2.3 实践活动“形式化”,缺乏思维创造性
部分阅读教学虽设计了实践活动,但多停留在“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浅层任务,未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转化与拓展。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3.1 打破文本解读定式,鼓励个性化与批判性思考
文本的意义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因此教学应引导学生不再执迷于“标准答案”,而是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个人认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批判式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与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不给出固定的诗词主旨理解,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诗词中的景物、词语等,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先试着谈谈自己对诗词的整体氛围和情感的解读,有的学生可能从诗词中勾勒描绘的大好河山中,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有的学生可能从诗词的几个词语中,读出诗人心中“此恨绵绵”、报国无门的孤苦悲凉。教师在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后,再引导学生彼此之间的观点加以辩论与分析,并思考各种解读各自合理性及其局限性,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在互相思辨中加以理解文本、充实心灵,拓展广度与深度。
3.2 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互动探究式”阅读课堂
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辩论式阅读等方法,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在互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联想思维与合作创新能力。如在
采用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创设出贴合文本主题且生动有趣的情境。例如在教授童话类文本时,将教室布置成童话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文本所描绘的世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
3.3 设计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阅读—转化—创新”的闭环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读以致用”。通过创设“文本改写、续写、创编”等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的阅读内化成新的思维成果,并通过实践予以验证与展示,着力强化创新性实践能力。如小说类文本教学时,学生可以对小说结局进行改写,让学生跳出原作的思维定式,发挥想象,创编出新情境。诗歌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本诗的风格、韵律进行诗歌创编,实现对诗歌语言的创新表达。戏剧文本教学时,学生可以剧本续写,在续写过程中增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的理解,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在大量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阅读中的感悟与灵感内化,实现转化,进一步达成“阅读—转化—创新”的完整路径。
四、保障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要素
4.1 教师要转变角色,做“思维引导者”而非“答案传授者”
教师应打破“权威”形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即使学生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不同,也要先肯定其思考的积极性,再引导其完善思路。例如,当学生提出“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的观点时,教师不应否定,而应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人们的生态意识与现代有何不同?”“如果愚公生活在现代,他会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理解。
4.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敢于质疑、乐于创新”
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通过以下方式营造宽松氛围: ① 建立“容错机制”,告诉学生“没有错误的思考,只有需要完善的观点”; ② 多用鼓励性语言,如“这个观点很新颖,能再说说你的理由吗?”“你的思考角度很特别,值得大家学习”; ③ 开展“思维分享会”,让学生自由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不做过多干预。
4.3 丰富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除了教材,教师要推荐的阅读文本要“多样、开放”,如科幻小说类(如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寓言故事集、时评文章等,让学生见到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文本和不同看法的文本,扩大学生思维的容量。如阅读科幻小说后的思维拓展“科技与人性的关系”;阅读时评文章后的思维拓展“不同的媒体在进行同一事件报道时有何不同”等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能力。
五、结语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贯穿阅读教学全程,并非“天方夜谭”,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窠臼,以“文本解读、教学方式、实践活动”三大维度为抓手,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融入阅读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个性解读助推、合作探究式教学服务、创造性实践作业促进,让学生在阅读中“愿思、能思、善思”,从而达到“以读生思、以思促创”之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走阅读教学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育与培养相结合之路,为学生发展与成长构建坚强有力的思想智力后盾。
参考文献:
[1]葛雍静.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182-184.
[2]赵振法.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新智慧,2023,(05):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