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国有企业纪检干部在 “监督执纪问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

龚向宇

江苏徐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邳州 221300

一、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其稳健运营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纪检干部作为企业廉洁生态的 “守门人”,承担着监督执纪问责的重任,本应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遏制腐败滋生蔓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现实工作中,纪检干部履职时遭遇诸多难题,监督执纪效果大打折扣,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在 “监督执纪问责” 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独立性受限

1. 组织架构束缚

国有企业内部纪检机构多隶属于本级党委或行政体系,人事任免、经费划拨、考核评价等关键权限受企业管理层掣肘。纪检干部职位晋升、薪酬福利与企业领导层评价紧密相连,致使监督时易瞻前顾后,不敢挺直腰板履职。

2. 制度设计缺陷

部分企业纪检工作制度未明确监督执纪的独立操作流程,纪检干部在调取财务资料、询问关键人员时,缺乏刚性制度依据,常被业务部门以 “保密”“流程不合规” 等理由拒绝,陷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尴尬境地。

(二)线索发现能力不足

1. 信息壁垒高筑

国有企业业务多元、层级复杂,纪检部门与财务、审计、采购等关键业务部门信息系统未打通,数据孤岛现象严重[1]。纪检干部难以实时获取业务数据,无法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异常交易、违规报销等隐蔽性强的腐败线索。

2. 监督手段单一

日常监督多依赖信访举报、专项检查等传统方式,被动坐等线索上门。信访举报渠道虽多,但匿名举报占比高、信息碎片化,核查难度大;专项检查往往提前发通知、定范围,企业人员有充足时间“粉饰” 问题,难以触及深层次矛盾。

(三)执纪问责阻力大

1. 人情关系干扰

国企内部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同事、校友、老乡关系交织,纪检干部在执行纪律处分时,易受 “人情关” 困扰。某国企在查处一起部门集体私分 “小金库” 案件时,涉案人员四处托关系、说情,甚至找到纪检干部家属施压,导致处理决定一再延迟,从轻发落,引发员工不满,损害纪检公信力。

2. 考核指标 “绑架”

部分企业将执纪问责数量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挂钩,片面追求 “零问责” 以彰显管理 “成效”。纪检干部担心执纪问责影响企业评优、团队绩效,对轻微违纪行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 “破窗效应” 凸显,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四)队伍专业化短板

1. 复合型人才匮乏

随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涉及金融衍生品、跨境贸易、资产评估等复杂业务领域腐败案件增多[2]。纪检干部多为政工、财务背景,缺乏法律、金融、工程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在调查经济犯罪、合规风险时力不从心。

2. 培训体系滞后

企业培训资源向业务、技术岗位倾斜,纪检干部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内容侧重政策理论,实操技能、案例教学占比低。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为主,缺乏模拟办案、跨企业交流等实践环节,导致纪检干部知识更新慢,难以适应反腐败新形势。

三、原因剖析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

国企纪检机构双重领导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异化为 “重企业领导、轻上级纪委”,上级纪委对下级纪检机构业务指导、人事调配权弱化,企业管理层 “家长制” 作风盛行,压缩了纪检履职空间;纪检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未充分独立,与监督对象关联度过高,难以激发履职积极性。

(二)监督协同缺失

企业内部纪检、审计、财务、法务等监督主体各自为政,信息共享、联动协作机制缺位。审计部门定期财务审计发现疑点,因未与纪检部门实时对接,错过深挖细查时机;法务部门处理合同纠纷时,察觉合作方行贿迹象,却因无协同规定,未将线索移交纪检,导致监督合力难以形成。

(三)企业文化侵蚀

部分国企 “重业务、轻廉洁” 文化盛行,将经营业绩奉为圭臬,忽视廉洁教育、道德培育[3]。新员工入职培训多为业务技能、企业文化灌输,廉洁课程流于形式;企业内部宣传栏、内刊对廉洁典型事迹报道寥寥,却对业绩突出的 “销售明星” 大肆宣扬,营造出 “唯业绩论英雄” 的氛围,削弱了员工廉洁意识,增加了纪检监督难度。

四、提升“监督执纪问责” 效能的建议 (一)重塑体制机制,保障监督独立

1. 改革领导体制

强化上级纪委对国企纪检机构的垂直领导,关键人事任免需经上级纪委审核同意,企业纪检干部选拔任用打破企业内部 “循环”,引入外部优秀人才;经费保障单列,由上级纪委统筹划拨,切断与企业管理层利益关联,让纪检干部 “挺直腰杆” 监督。

2. 完善制度设计

制定详尽、刚性国企纪检监督执纪操作细则,赋予纪检干部无条件调取企业各类资料、询问相关人员权限,对阻挠、干扰监督行为明确严厉惩处措施;建立监督执纪 “绿色通道”,重大复杂案件直报上级纪委,减少企业内部 “消化” 空间。

(二)强化协同联动,凝聚监督合力

1.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整合企业纪检、审计、财务、业务系统数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造实时信息共享平台,设定异常交易、违规报销等预警指标,一旦触发,平台自动推送线索至纪检部门;定期召开跨部门监督联席会议,审计、业务部门汇报工作发现疑点,纪检部门跟进核查,形成 “大数据筛查+人工研判”精准线索发现机制。

2. 创新监督手段

融合 “线上+线下” 监督,线上利用企业官网、公众号开通 “随手拍” 举报,鼓励员工实时上传违规违纪图片、视频;线下组建 “廉洁观察员” 队伍,从基层员工、退休职工中遴选代表,赋予其巡查、建议权,定期深入项目现场、仓库车间收集一手信息。

(三)优化执纪问责,破解阻力困境

1. 树立正确执纪导向

企业党委、管理层转变观念,深刻认识监督执纪问责是保护国有资产、净化企业生态的 “手术刀” 而非 “绊脚石”,将支持纪检履职纳入领导班子上级考核、员工满意度评价指标等。

2. 强化执纪保障

建立执纪 “安全屋”,对关键证人、纪检干部及其家属实施严格保护,防止打击报复;对说情、干扰执纪行为实名通报、严肃追责,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斩断 “人情关”“利益链”,确保执纪问责顺利推进。

(四)打造专业队伍,补齐能力短板

1. 精准引才育才

拓宽纪检干部招聘渠道,面向高校、社会公开招聘法律、金融、工程等复合专业人才;企业内部选拔业务骨干交流至纪检岗位 “以干代训”,打造 “专业+业务” 双轨晋升路径,吸引人才扎根纪检。

2. 升级培训体系

线下定期组织模拟办案演练,模拟真实腐败场景,让学员全程参与线索研判、调查取证、笔录制作;跨企业交流选派纪检干部到行业标杆、先进国企挂职锻炼,学习借鉴前沿监督理念与方法,加速知识更新迭代。

五、结语

国有企业纪检干部履行监督执纪职能时遭遇的问题复杂多样,涉及体制机制、协同联动、企业文化、外部环境诸多层面。通过重塑体制机制保障独立性、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合力、优化执纪问责破解阻力、打造专业队伍补齐短板,有望打破当前困境,充分激发纪检干部履职活力,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 关于国有企业纪检工作的理论困境与实践路径创新研究[J]. 经济导报,2023(03):17-17+21.

[2] 孙晓峰. 浅谈执纪审查工作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齐鲁晚报, 2020(03):31-33.

[3] 周敏. 当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 西南政法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