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与改进措施
杨才荣
盐津县农业农村局 云南昭通 657500
在建筑工程中,钢筋作为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受力构件,其施工质量对工程整体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工程规模的扩大,钢筋工程在施工环节中日益凸显出其复杂性和技术性。为此,分析钢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并探索可行的改进路径十分必要。
一、钢筋工程常见施工问题及原因
钢筋工程常见的施工问题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 钢筋锈蚀与存放不当。钢筋在运输和现场堆放过程中若未做好防护,极易受潮锈蚀,尤其在雨季施工期间更为突出。部分施工现场未设防雨设施或钢筋直接与地面接触,导致钢筋表面锈蚀,影响其粘结性能和力学性能,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承载力。 ② 钢筋规格型号错误或混用。在材料进场或施工过程中,存在部分施工人员识图不清或管理不到位,误用规格相近但强度不同的钢筋,如将 HRB400 替代 HRB500 使用,或混用直径相近的钢筋,造成结构安全隐患。此外,钢筋加工单位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加工,易出现长度、弯钩不符等问题。 ③ 钢筋间距与位置偏差。由于绑扎工艺不规范或模板支设不合理,钢筋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易发生移位,导致实际间距与设计不符。钢筋间距过大可能引起混凝土受力不均,过小则影响混凝土浇筑密实度,降低结构整体性能。位置偏差还可能造成后期与其他结构构件冲突。 ④ 钢筋绑扎连接质量差。现场施工中存在绑扎不牢、搭接长度不足、箍筋未按要求设立等问题。部分工人为图省事,绑扎工艺简化,未按图纸进行交叉搭接、定位绑扎等标准操作。此外,电渣压力焊、机械连接等技术未严格控制参数,造成接头强度不足,影响结构连续性。 ⑤ 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到位。保护层厚度不足易导致钢筋裸露于混凝土表面,长期使用中易被外界水汽、氯离子侵蚀,加速钢筋锈蚀;而保护层过厚则影响构件的有效受力面积。实际施工中,由于垫块数量不足、位置不当或模板偏移等原因,常造成保护层厚度偏差,影响结构耐久性与质量评定。
二、钢筋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规范材料管理
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环节,钢筋的材质、规格及状态直接影响其结构性能。施工单位应从采购、验收、存放到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规范管理。在材料采购阶段,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选用符合强度等级、型号规格的钢筋,优先选择信誉良好、质检合格的供应商。采购前应明确技术标准,并签订材料质量责任协议,确保供应源头可靠。
在钢筋进场时必须严格验收。项目质检人员应依据《钢筋混凝土用钢》相关国家标准,对钢筋的外观、规格、长度、锈蚀程度等进行逐项检查,并随机抽样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力学性能试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不合格或锈蚀严重的钢筋应坚决退场,杜绝以次充好。管理单位应规范存放方式,钢筋堆放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区域,底部垫高20cm 以上,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雨季应加设篷布覆盖,防止雨水浸泡;不同规格和材质的钢筋应分区堆放,设置清晰的标识牌,便于查验与调配,避免使用过程中混用、错用;加强进场检验,入场钢筋必须具备合格的出厂证明、复验报告,严禁锈蚀严重的钢筋投入使用。现场技术人员要按照相关标准对钢筋表面质量进行检查。此外,可引入二维码追溯技术,对钢筋从进场、加工到使用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提升材料可控性。
(二)严控施工工艺
工工艺是确保钢筋正确安装和结构稳定的关键,施工人员应根据设计图纸与施工规范施工,制定详细的钢筋绑扎操作规程,明确搭接长度、绑扎点布置、箍筋间距等要求,确保施工质量。在正式施工前组织图纸会审,明确各构件使用的钢筋型号与规格,施工单位应组织详细的技术交底会议,确保施工人员理解设计要求;施工时,在重要受力构件中采用钢筋定位卡具、马镫、卡环等固定工具,确保钢筋间距、位置准确,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移位;模板系统必须稳固,钢筋不得与模板直接接触;采用限位支架控制钢筋位置,避免在振捣过程中产生偏移;利用 BIM 技术进行钢筋建模,通过激光扫描、样板段施工等方式进行实际复核,提高安装精度;键结构如柱、梁、板等构件设置“样板段”,明确绑扎流程和质量标准,供全体施工人员学习和参照;对于采用焊接或套筒连接的钢筋,必须执行标准工艺流程,焊缝应连续、饱满;连接套筒安装后应进行现场抽检,合格率不低于规定标准;钢筋保护层应使用符合规范尺寸的水泥垫块或塑料垫块,不得使用砖头、石块等替代品,确保钢筋与模板之间距离满足设计要求;每根钢筋或每一定长度内均匀布设垫块,尤其在钢筋弯折、节点处加强设置,防止钢筋在施工中下沉或位移。
(三)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培训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钢筋工程质量。为提升作业标准化和规范性,应建立健全的岗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确保钢筋工熟悉施工图纸、工艺流程及质量要求。定期组织技术交底和实操演练,强化钢筋识图、绑扎、定位、搭接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技能。同时引入样板示范教学、现场指导纠偏等方式,帮助工人掌握标准化作业要领。项目管理人员也应参与培训,提升质量意识与管理能力,实现施工人员与管理团队的协同提升,从源头保障钢筋施工质量。
(四)完善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和检验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从钢筋进场、加工、绑扎到安装和隐蔽验收,均设专人负责质量把关。对于关键工序如钢筋间距、搭接长 保护层厚度等, 通过钢尺、保护层测厚仪等工具进行实测,确保与设计一致。推行“首件制 于统一检验口径。同时,设立质量问题整改机制,对发现的偏差及时通 。此外,应加强第三方监理和项目内部质检协作,通过交叉检查与 和发现问题的及时性。通过完善的监督与检验体系,能有效提升钢筋工程施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防止质量问题隐患延伸至结构层面。
结语:钢筋工程的质量问题具有隐蔽性强、事后修复代价高的特点,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控制为本”的施工管理原则。通过规范材料管理、严控施工工艺、提升操作技能、强化质量监督以及引入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形成各方责任落实、标准执行到位、问题及时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真正实现钢筋工程由“经验施工”向“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施工”转变,为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晓,顾成君,范立禹.建筑施工中钢筋连接及安装技术初探[J].中国住宅设施,2021(09):104-105.
[2]孔金令.浅谈建筑基础钢筋施工常见问题防治[J].房地产世界,2021(17):138-139,142.
[3]张兴礼.建筑工程钢筋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1):75-76.‐68.
[4]谢永辉.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散装水泥,2022(3):103-105.
[5]李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22(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