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PLC 与工业总线的生产线设备联动优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罗晓强 崔宁
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在工业 4.0 和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22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 51.7万台,同比增长 31‰ 。然而,设备数量的增加并未完全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设备间缺乏有效协同。传统生产线中各设备往往独立运行,采用简单的顺序控制方式,导致设备等待时间长、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本文将 PLC 控制技术与工业总线通信技术有机结合,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设备联动优化系统,旨在解决设备协同控制难题,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持。
一、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设备层、控制层和管理层三个主要部分。设备层由各类生产设备组成,负责具体加工任务;控制层以 PLC 为核心,实现设备控制和状态监测;管理层负责生产调度和优化决策。系统通过工业总线网络实现各层间的数据交互,形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
在硬件设计方面,选用高性能 PLC 作为主控制器,配备分布式 I/O 模块实现设备接入。工业总线采用 PROFINET 协议,确保通信实时性和可靠性。系统支持多种传感器接入,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思想,包括设备驱动、通信协议、控制逻辑和优化算法等模块,便于维护和功能扩展。
1.1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三层分布式架构设计,包括:
1)设备层:由加工中心、机械臂、输送设备等生产设备组成,配备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状态数据;
2)控制层:以西门子 S7-1500 系列 PLC 为核心控制器,配备 ET200SP 分布式 I/O模块,通过 PROFINET 网络实现设备控制;
3)管理层:采用工业 PC 运行监控软件,实现生产调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监控。
1.2 硬件设计
硬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组件包括:
主控制器:西门子 S7-1516F-3PN/DPCPU,处理能力满足实时控制需求通信网络:PROFINETIRT(等时实时)网络,通信周期可配置为 1-8m
I/O 系统:ET200SP 分布式 I/O 站,支持热插拔,便于维护安全系统:集成安全 PLC 功能,达到 SIL3 安全等级
1.3 软件设计
软件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主要功能模块包括
1)设备驱动层:封装各类设备的控制接口
2)通信协议栈:实现 PROFINET、OPCUA 等工业通信协议
3)控制逻辑层:实现设备联动控制算法
4)优化算法层:运行动态规划优化算法
5)人机界面: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二、PLC 控制模块实现
PLC 控制模块是系统的核心,负责设备的具体控制。我们采用梯形图编程语言开发控制程序,实现设备启停、速度调节、位置控制等基本功能。针对不同类型设备,设计了标准化的控制函数块,提高代码复用率。
模块实现了完善的异常处理机制,包括设备故障检测、报警处理和自动恢复功能。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生产安全。模块还支持远程监控和参数配置,便于操作人员对生产线进行调整和优化。
2.1 控制程序设计
采用 TIAPortal 开发平台,使用 SCL 结构化文本和梯形图混合编程。关键控制功能包括:
设备基本控制:开发标准函数块(FB)实现设备启停、速度调节等安全互锁:通过硬件和软件双重互锁确保设备安全异常处理:实现三级报警机制(预警、轻故障、重故障
2.2 实时性能优化
为提高控制实时性,采取以下措施:
1)将关键控制任务设置为循环中断组织块(OB35),周期 1ms
2)优化程序结构,减少扫描周期时
3)使用背景数据块减少通信负载
2.3 设备状态监测
通过集成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智能传感设备,实时监测:
设备机械状态(振动、温度等)
电气参数(电流、电压等)
工艺参数(压力、流量等)
建立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实现预测性维护。
三、工业总线通信模块设计
通信模块采用PROFINET工业以太网协议,实现PLC与各设备间的高速数据交换。
模块设计遵循工业通信标准,确保不同厂商设备的互联互通。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和通信参数,将通信延迟控制在毫秒级,满足实时控制要求。
模块实现了周期通信和非周期通信相结合的机制:周期通信用于传输实时控制数据,保证控制精度;非周期通信用于传输参数配置、报警信息等非实时数据,提高网络利用率。同时,模块支持通信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功能,便于网络维护。
3.1 通信网络架构
采用星型+线型的混合拓扑结构(如图 2 所示)
控制层:星型拓扑,确保实时性设备层:线型拓扑,节省布线成本网络配置双交换机冗余,提高可靠性。
3.2PROFINET 通信实现
1)周期通信:
通信周期:2ms
数据量:每个设备 ⩽128 字节
抖动: <1μs
2)非周期通信:采用 RT_CLASS_3 通信等级支持设备参数配置、报警传输等功能
3.3 网络性能优化
1)流量整形:限制非实时流量不超过带宽的 30%
2)优先级设置:实时数据优先级最高
3)网络诊断:集成网络诊断功能,实时监测:
通信延迟丢包率网络负载
四、联动优化算法研究
针对生产线设备协同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规划的联动优化算法。算法综合考虑设备状态、生产任务和工艺要求等因素,实时计算最优的设备运行参数和时序关系。通过建立设备联动模型,将复杂的协同问题转化为多阶段决策过程,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全局最优解。
算法实现中,我们设计了专门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平衡生产效率、能耗和设备寿命等多个优化目标。为提高实时性,采用分级优化策略:底层进行局部快速优化,上层进行全局精细优化。测试表明,该算法能在毫秒级完成优化计算,满足实时控制需求。
4.1 问题建模
将生产线设备联动问题建模为多阶段决策过程:
状态变量:设备状态、任务队列等决策变量:设备运行参数目标函数: min(∝T+βE+γW
其中 T 为生产周期,E 为能耗,W 为设备磨损,α、β、γ为权重系数。
4.2 动态规划算法算法实现步骤:
1)状态离散化:将连续状态空间离散为有限状态集
2)逆向求解:从最终状态反向计算最优值函数
3)策略提取:根据最优值函数得到最优控制策略
4.3 实时优化策略采用分层优化方法:
1)底层( 1ms 级):基于规则库的快速决策
2)中层( 100ms 级):局部优化
3)高层(1s 级):全局优化通过滚动时域优化实现实时性能。
五、结束语
本文设计实现的基于 PLC 与工业总线的生产线设备联动优化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生产线设备协同效率低下的问题。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结合高性能 PLC 控制和工业总线通信,实现了设备间的高效联动。提出的动态规划优化算法,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实现了多目标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明远,李成刚.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0,39(5):45-50.
[2]陈志强,王立新.PLC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21,43(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