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字幕笔译中口语化表达的翻译适配策略
黄一丹
重庆大学 重庆市
引言:
在跨文化影视传播中,字幕笔译是连接作品与异语观众的重要桥梁,而口语化表达作为影视角色对话、情感传递的主要形式,其翻译质量决定了内容的可读性与真实性。不同于书面文本翻译,影视字幕受时间同步性(与画面、音频匹配)、空间局限性(单屏文字容量有限)影响,对口语化表达的转换提出更高要求——既需保留原句的生活化特质,又需符合目标语言的口语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或语言冗余导致观众理解障碍。因此,研究口语化表达的翻译适配策略,对优化影视字幕笔译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影视字幕笔译中口语化表达的核心适配原则
1.1 简洁性原则
影视字幕的空间容量通常限制在单屏2 行、每行15 字以内,且需与画面节奏同步,观众读取时间极短。口语化表达多含冗余成分(如语气词、重复表述、口头禅),若直译易导致文字堆砌,增加观众阅读负担。因此,翻译需在保留核心语义的前提下,删减非必要成分,用简洁的目标语言口语传递原意,例如将英语中重复的“well,well”简化为中文口语“唉”,既保留语气,又符合字幕空间要求。
1.2 生活化原则
口语化表达的本质是贴近日常交流习惯,翻译时需避免书面化、生硬的语言,选用目标语言中常用的口语词汇与句式。例如中文口语中的“事儿”“搁这儿”“没辙”,英文口语中的“gonna”“wanna”,翻译时需对应目标语言的生活化表达,而非直译字面含义。若将角色对话中的“我瞅着这事儿不靠谱”译为“我认为这件事不可靠”,会丢失原句的口语特质,弱化角色的生活化形象。
1.3 文化适配原则
口语化表达常蕴含特定文化背景(如地域方言、民俗用语、流行梗),直译易引发文化隔阂。翻译时需兼顾文化传递与理解性,对带有文化专属意义的口语成分进行调适:若文化意象可通过简单解释传递,可补充极简说明;若文化差异过大,则替换为目标文化中类似的口语表达。例如将日语口语中的“おめでとう(恭喜)”译为中文时,无需额外解释,但将美国口语中的“break a leg(祝你好运)”直译为“摔断腿”会产生误解,需适配为中文口语“祝你旗开得胜”,既保留祝福含义,又符合文化习惯。
二、影视字幕笔译中口语化表达的具体适配策略
2.1 语言简化策略:保留核心语义,删减冗余成分
针对口语中的冗余元素,翻译时需区分“必要冗余”(传递语气、情感的成分)与“非必要冗余”(无实际语义的重复、填充词),优先保留前者,删减后者。对于语气词(如中文“啊”“呢”“呗”,英文“um”“uh”),需根据语境保留关键语气,避免全部删除导致情感缺失——例如将“唉,这事儿要是早知道就好了”中的“唉”保留,传递角色的懊悔情绪;对于重复表述(如“说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就是不听”),可简化为“说了多少次,你就是不听”,删除重复的“就是不听”,不影响语义与情感传递。
2.2 文化调适策略:替换与补充结合,消除理解障碍含文化专属意义的口语表达,采用“替换为主、补充为辅”的策略。对于地域方言类口语,若目言有对应的地域口语,可直接替换(如将四川方言“巴适”译为东北口语“得劲儿”,均表达“舒适”含义);若无对应表达,则用通用口语解释核心含义,避免方言直译导致的理解困难。对于流行梗、民俗用语,若目标文化有类似梗,可替换为同期流行的口语表达(如将2020 年英文口语中的“vibe”译为中文“氛围”,符合当时中文流行口语习惯);若文化差异过大,可补充极简注释(如将印度口语中的“diwali(排灯节)”译为“排灯节(印度传统节日)”,注释控制在3 字以内,避免占用过多空间)。
2.3 语境贴合策略:匹配角色身份与场景氛围
口语化表达与角色身份(年龄、职业、地域)、场景氛围(轻松、紧张、悲伤)紧密相关,翻译时需结合语境调整口语风格,确保角色形象统一。例如青少年角色的口语多含流行词汇(如“yyds”“绝绝子”),翻译时需选用目标语言中青少年常用的口语;老年人角色的口语多含传统表达(如“老伙计”“那会儿”),需避免使用过于新潮的词汇。场景氛围方面,轻松场景中的口语可更活泼(如“咱今儿个嗨起来”),紧张场景中的口语需更简洁直接(如“别磨蹭,快躲起来”),确保翻译内容与画面氛围一致。
三、影视字幕笔译中口语化表达翻译的注意事项
3.1 避免“过度简化”与“过度调适”
简洁性原则不等于“过度简化”,若为追求简洁删除核心语义或情感成分,会导致信息丢失。例如将角色愤怒的“你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简化为“你真不负责任”,丢失原句的质问语气,弱化情感强度。文化调适也需避免“过度调适”,不可为贴合目标文化完全替换原文的文化特质——例如将法国口语中的“bon appétit(用餐愉快)”译为中文时,无需替换为“吃好喝好”,保留“用餐愉快”既符合中文口语习惯,又能传递法国饮食文化,过度替换会丢失文化多样性。
3.2 兼顾“忠实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口语化表达的翻译需在忠实于原文语义与情感的基础上,提升可读性,不可为追求忠实而牺牲观众理解。例如将英文口语中的“i’m kinda stuck here”直译为“我有点儿被困在这里了”,虽忠实但稍显生硬,适配为中文口语“我这儿有点儿走不开”,既保留“被困住”的核心语义,又更符合中文日常表达习惯,实现忠实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结论:
影视字幕笔译中口语化表达的适配,是兼顾字幕属性、语言习惯与文化差异的系统性工作。其核心在于以简洁性、生活化、文化适配为原则,通过语言简化、文化调适、语境贴合三大策略,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传递口语化表达的语义与情感,同时消除跨文化理解障碍。实践中需规避过度简化与过度调适的问题,平衡忠实性与可读性,最终实现影视内容的有效跨文化传播,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未来研究可结合具体语种的口语特征,进一步细化不同类型口语化表达的适配方案,为字幕笔译实践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夏红英.文化视角下影视字幕口语化表达翻译现状与策略[J].电影文学.2024.600(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