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云平台的智慧城市水务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作者

邹庆

武汉市排水泵站管理处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当前城市水务系统普遍面临基础设施老化、漏损率高、管理效能不足等挑战,亟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云平台与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本研究通过分析智慧水务的核心需求与技术框架,探索基于云平台的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方案,以期为提升城市水务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水平提供参考。

1 智慧水务的特征

智慧水务是现代水务管理的演进形态,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全面感知、深度整合与智能决策三个方面。系统依托物联网技术布设大量传感器与智能仪表,对水源地、供水管网、排水设施及用户端的水压、流量、水质等关键参数进行不间断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实现了对水务系统全流程的透彻感知与实时监控。通过云平台强大的数据融合与处理能力,系统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孤岛,将:取水、供水、用水、治水、排水等各环节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整合与关联分析,构建起统一的水务信息模型,为精细化管理和跨部门协同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汇聚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建模,能够实现异常情况的智能诊断、管网漏损的精准定位、用水需求的科学预测以及调度方案的优化建议,从而驱动水务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和智能决策转变,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

2 传统水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传统水务管理模式长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首要问题在于其依赖人工巡检与有限的关键点仪表监测,导致数据采集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且精度不足,管理者难以全面、实时地掌握整个供水系统的真实运行状态,如同盲人摸象。这种数据匮乏与滞后性直接造成了运行管理的被动与低效,例如管网发生漏损或水质异常时,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发现与定位,只能依赖用户投诉或事后排查,响应迟缓且经济损失巨大。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标准不一,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壁垒,生产调度、管网维护、客户服务等数据无法有效共享与联动,难以进行全局性的优化分析与科学决策。此外,传统系统缺乏智能分析能力,主要依赖人工经验进行调度与故障判断,不仅工作强度大,更易出现主观误判,使得整个系统运行能耗偏高、漏损率难以有效控制、应急处理能力薄弱,最终导致服务质量、管理效能和资源利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3 智慧城市水务远程监控系统关键技术与实现

3.1 物联网感知与多源数据采集技术

智慧水务远程监控系统的技术基石是广泛部署的物联网感知层,该系统通过在供水管网、泵站、水池以及用户端的关键节点大规模部署各类智能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水流、水压、水质、水位等核心运行参数。这些传感器如同系统的神经末梢,将物理世界的状态转化为连续的数字信号。为了适应复杂的地下或水下环境,这些终端设备需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低功耗和强抗干扰能力。同时,数据采集不仅限于物理传感器,还整合了业务系统的数据,如用水量记录、设备状态信息等,形成多源异构的数据集合。这些海量的、高频的时序数据为后续的深度分析与智能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实现了对水务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和精准的数字化映射。

3.2 融合通信与可靠数据传输技术

实现海量监测数据从分散的现场终端向云端汇聚,依赖于稳定高效的融合通信技术 ⋅ 针对水务监测点分布广泛、环境复杂的特点,系统采用多种通信方式混合组网。对于固定且具备供电条件的场站,优先采用光纤网络以保证大数据带宽和传输稳定性。对于广泛分布的管网监测点,则广泛应用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其具有覆盖距离远、穿透能力强、终端功耗极低的显著优势,非常适合传输频次高但数据量较小的传感器读数。在应急或移动场景下,蜂窝网络作为有效补充。所有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一个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确保各类数据能够实时、完整、安全地传输至云平台,是整个系统信息流动的大动脉。

3.3 云平台与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神经中枢,负责海量数据的接入、存储、计算与管理。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具备弹性伸缩能力,能够从容应对瞬时数据洪峰。数据接入层通过标准化协议接收来自不同通信网络的数据,并进行初步的清洗和格式归一化处理。核心的存储层使用时序数据库来高效处理带有时间戳的监测数据,满足其高速写入、快速查询和压缩存储的特殊需求。而关系型数据库则用于存储设备信息、用户数据等结构化业务数据。计算层依托强大的分布式计算引擎,对汇聚的海量数据进行批量处理、流式计算以及复杂的模型分析,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这种云原生架构有效解决了传统系统存储计算能力有限、扩展性差的痛点。

3.4 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技术

在数据汇聚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从简单监控到智能决策的飞跃。系统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异常模式的智能识别与预警,例如基于压力突变和流量分析实现管网漏损的精准定位与早期预警。通过建立水质参数的变化预测模型,系统能够前瞻性地判断水质发展趋势,防范污染风险。此外,通过优化算法对水泵机组组合、阀门开度等进行协同优化,制定出最节能、最安全的调度方案,显著降低系统能耗。这些智能分析技术将人的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算法模型,极大提升了系统运行的智慧化水平和主动管理能力。

3.5 可视化与应用服务集成技术

最终价值通过直观的应用服务呈现给用户,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提供丰富的可视化与应用功能。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各类设备、管网及其实时运行数据精准叠加在电子地图上,实现一张图式的全局监控。通过定制化的数据大屏,动态展示压力分布、水质状况、能耗分析等关键绩效指标,为决策者提供宏观态势感知。同时,系统提供精细化的告警管理服务,支持多种方式的预警信息推送。此外,还开发面向不同角色的客户端应用,包括运维人员的工单处理系统、管理人员的决策分析报告以及用户的用水查询服务,将这些功能无缝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实现了监控、管理、运营与服务的全流程一体化。

结束语

基于云平台的智慧水务远程监控系统,通过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务管理需求,构建了集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协同管控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该系统实践表明,能够有效提升水务运营效率与管理精细化水平,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后续将重点推进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其预测预警与优化调度能力,推动智慧水务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金锴,王必榕,杨敏.双碳目标下益阳市智慧水务低碳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智慧中国,2024,(09):78-79.

[2]冯浩.县市级供水行业智慧水务平台的应用及前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24):40-42+47.

[3]庞鉴.智慧水务系统在城市供水中的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3,(05):68-70.

[4]牛增强,智慧水务综合管理系统.山东省,创意银航(山东)技术有限公司,2023-03-04.

[5]邱昕宇.广州市番禺区智慧水务远程监控系统初探[J].水电与新能源,2023,37(0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