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AI 赋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阶思维的培养研究

作者

顾韦树

东台市富腾高级中学 江苏 盐城 22420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发展逻辑思维”和“提升思维品质”,进而“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1] 这就要求必须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推理、逻辑、反思等。当今是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AI 以其交互式生成的特点成为人类探索未知的新工具,可在与人类的各种互动中强化学习者的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用AI 赋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品质。

一、AI 作为引领工具,助力逻辑性思维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对事物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表达,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证有力;还有助于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AI 作为互动性生成的技术工具,可以引领学生理清文本的逻辑结构,以及开展逻辑推理训练,助力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材中的论述类文本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逻辑结构,AI 可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以论述类文本《六国论》为例,AI 能精准识别苏洵的核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及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将其转化为直观的逻辑思维导图,清晰呈现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思路也一目了然,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框架,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如下图所示:

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否定“兵不利、战不善”)秦受赂所得远超战争攻取第一层:赂秦者力亏而亡 诸侯赂秦损失远大于战败逻辑:奉之弥繁一侵之愈急→国力亏空分论点论证 齐:附秦不助五国一孤立而灭8 燕:始用武抗秦,后因荆刺秦速祸第二层:不赂者因赂者而亡赵:数胜秦,因诛李牧、用武不终而亡共性:失强援,不能独完假设论证 若三国(韩魏楚)不赂秦,齐不附秦,燕无刺客,赵留良将一胜负未可知对六国: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奇才一合力抗秦可拒秦结论与讽喻 告诚:为国者勿为积威所劫对北宋:警示:若学六国赂秦一更在六国下

当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用 AI 来设计一些逻辑推理的问题。教学《六国论》时,可利用 AI 依文设题,“假设韩魏楚坚守国土不割地,齐国拒绝结盟秦国,燕国放弃刺杀计划而重用名将,六国将资源用于招纳贤才并合力抗秦,历史结局会改变吗?”设置该假设性逻辑推理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逻辑,进行合理的推理,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历史结局不太会改变,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结局很可能会改变,但两者所给的理由都不够充分,论证都不够严密。

此时可以利用 AI,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战术优势的形成与合纵联盟的强化,使得抗秦力量有可能增加,但六国根本困境在于利益分化与制度落后。即便资源整合,缺乏统一指挥机制和改革决心的联盟,仍难对抗高度集权的秦国。同时,商鞅变法的深层红利和连横策略的瓦解作用,使得秦国制度与战略优势难以逆转,所以历史结局不太可能改变”;“地缘屏障重建,合纵联盟实质性强化,这样战略力量对比将根本扭转,其中苏秦合纵时期曾迫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证明联盟可有效遏制秦的扩张。另外,谋臣奇才的聚合作用和制度改良的契机,让人才战略的杠杆效应得到彰显,然而对于秦国而言,战争容错率极低和政权更迭风险增加,这就暴露了秦国内在脆弱性,所以历史结局很可能会改变”。AI 通过自身的优势,融合大数据,以众多史实为依据,从双方的战略、政治、力量等多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有力地支撑着两者的观点,这就使得在论证上更加严密,逻辑推理就更加合理,学生逻辑思维得到有效地培养。

此外,还可利用 AI 设比较类的逻辑思维题,“杜牧《阿房宫赋》将六国灭亡归因于‘不爱其人’,苏洵《六国论》则归咎于‘赂秦’策略,这两种归因差异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认知视角?”对此,学生的回答可能有逻辑漏洞或有所偏离等情况,这时AI 能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这种差异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历史认知上的两种典型视角—以‘人心向背’为核心的道德批判视角与以‘策略得失’为核心的现实功利视角。这种差异既与作者的创作动机、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史学 “经世致用” 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完善推理过程,又能引领学生的逻辑推理变得更加严密和深刻。

二、AI 作为比对工具,提升创造性思维素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它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AI 作为互动性生成的技术工具,可以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对工具,通过与 AI 的对比,更容易发现不同的部分,反思和感悟创造的魅力,有助于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赋能。

以《登泰山记》教学为例,教者将“把‘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段”的写作任务输入AI 对话框,即刻便生成了如下的作品:

终于登上泰山之巅,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连绵的苍翠山峦仿佛披上了洁白的雪衣,皑皑白雪覆盖其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明亮的雪色宛如烛火,照亮了整个南方的天空。眺望远方,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泰安城郭,将它染成一片暖黄。汶水蜿蜒如丝带,徂徕山巍峨矗立,二者相互映衬,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卷铺展在眼前。半山腰处,云雾静静萦绕,好似一条轻柔的玉带,为雄伟的泰山增添了几分婉约的气质。此刻的泰山,雄浑与柔美交织,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神奇魅力。

AI 生成作品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人与AI 写作,人是否有创造力上的优势?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否有积极意义?课堂上,相同的问题,学生的表达如下: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学生作品

通过两者的比较,AI 生成的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创造力表现相对含蓄、内敛,具体表现为比喻选择偏常规,如 " 山水画卷 ",空间层次处理较平面化;形容词密度过高,如洁白、暖黄、明丽等,削弱了文本留白;保持客观描述,情感介入较克制,呈现标准化的审美体验,但个性印记较淡。学生的作品展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在原句基础上大胆拓展意象,如独创“虬枝挂银条”的微观特写,实现审美陌生化的效果;修辞手法丰富多样且极具创意,除了常见的比喻、拟人,还巧妙融合经典诗词,增添文学韵味,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思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表达,创造出充满浪漫诗意与奇幻色彩的情感和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冰雪世界,情感表达浓烈且富有感染力,在情感和意境创造上展现出较高的创造力。

在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具有创造力上的优势,这种比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学生能直观地体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和心理机制,自身也能从中获得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启发,进一步提升创造性思维素养。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比对是基于 AI 作品和学生作品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我们也可尝试如下做法,先让学生分析AI 作品的模式化特征,再要求其用“破坏性改写”突破算法局限,这种训练或许更有针对性,更具可行性!

三、AI 作为优化工具,发展批判性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2] 这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方式,核心在于通过审慎的分析、评估和推理,对信息、观点或论证进行客观判断,而非简单接受或否定。它强调独立思考,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既不盲从权威,也不固执己见,而是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合理结论。AI 的优势在于依靠高质量数据和合理算法设计,进而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也为学生批判性思考,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以《谏太宗十思疏》教学为例,教者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苏教版中“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放在第三节开头,而统编版中“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却放在第二节结尾。对此,你怎么看?

本设计意在用看似矛盾的问题激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深入分析、推理,对观点和论证进行客观判断,而不是简单去接受或否定。课堂上,各个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合理,其理由是强调了措施的紧迫性,旨在强调形势危急,必须采取“十思”的措施,才能避免国家陷入危机,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急切心情。与之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后者比前者更合理,其理由是这句话以“奔车”喻“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以“朽索”喻“不可靠的治理方式”,核心作用是强化“危机已现、不可轻视”的警示。两者能够从内容上给予较合理的阐释,但在上下文兼顾上,仍缺乏全面性和逻辑性。

鉴于此,教者让两组同学将自己组的思考输入 AI,让其进行优化。其中认为苏教版更合理的优化结果为“不仅强化了措施的紧迫性,更在文本逻辑、比喻功能与情感表达上形成了更严密的闭环,使劝谏的层次更清晰、说服力更充分,也更贴合文本的论证肌理与奏议文体的劝谏特性。”其中认为统编版更合理的的优化结果为“不仅强化了‘危机已现’的警示功能,更通过完善第二段论证闭环,深化比喻与前文的呼应,优化劝谏的心理节奏,使文本的逻辑链条更严密,情感递进更自然。”

如果说上面两种优化是建立在学生观点基础上,那么我们不妨看看 AI 自身对两种编排的认识。将上面教者的教学任务输入 AI 后,输出为“统编版布局通过修辞完整性与认知渐进性更具优势,但苏教版位置对‘措施时效性’的强调可作为补充视角。教学中宜以统编版为主线,在讲解第三节时关联苏教版编排意图,引导学生既理解魏征构建比喻系统的精妙,又体会治国方略中‘风险预判’与‘行动响应’的辩证关系”。经过 AI 优化后,参照 AI 的思考,学生明确了自身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不足,认识到该思维的运用需要审慎的分析、评估和推理,还需要基于充分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这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AI 为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进阶的培养提供了新型的教学范式。通过在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运用,AI 从多个角度助力学生思维进阶。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AI 技术如何发展,语文教学都应该注重回归文本、关注学生。简言之,我们应将文本教学与人本教育有机融合,借助 AI 技术赋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达到“ 1+1>2 ”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