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作者

莫水英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建城镇中心小学 527135

引言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中的数据,目前我国仍有上千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支持有限、社区服务不足等多重困境,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近年来,虽然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在儿童关爱保护方面持续发力,但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支持系统建设仍不健全,尤其在情感支持、心理干预和资源整合层面缺乏系统设计。因此,构建多元融合、各方协同的社会支持体系,是破解留守儿童心理困境的关键一环。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1.1 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留守儿童在长期缺乏亲情陪伴的环境下,普遍表现出孤独、焦虑、敏感、缺乏安全感等心理特征。他们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表现退缩,情绪起伏大,容易产生自卑、愤怒甚至敌意。一些孩子由于缺乏合理宣泄方式,出现行为异常,如打架、逃学、注意力涣散等,影响正常学习生活。部分儿童还表现出抑郁、失眠、厌学等心理亚健康状态,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心理障碍,影响其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

1.2 心理问题的成因探析

其成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情感支持缺失,孩子在成长关键期缺乏亲密关系的滋养,形成心理断裂;其次,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监护人教育理念落后,沟通方式简单粗暴,易激发孩子逆反心理;第三,学校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性支持,教师精力有限,心理问题识别和干预滞后。此外,农村社区心理服务体系薄弱,缺少专业人员和资源平台,难以为儿童提供持续支持和心理抚慰。

二、当前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不足

2.1 家庭支持系统的弱化现象

家庭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首要环境,但对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支持往往成为缺席的环节。父母外出工作与孩子长期分离,亲子沟通缺失,容易造成情感隔阂与信任淡化。隔代监护人年纪大、精力有限、认知滞后,在心理沟通和情绪管理方面缺乏技巧,难以有效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由于文化水平偏低,监护人往往忽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得一些问题被延误甚至误解。此外,一些家庭本身存在经济困难、家庭暴力或教育缺位等问题,使留守儿童面临双重甚至多重心理压力。

2.2 学校支持系统的局限性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阵地,但当前多数农村学校并未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支持机制。首先,心理教师数量不足,部分学校心理辅导岗位空缺或由非专业教师兼任,难以提供专业干预;其次,教师在教学压力下难以顾及学生个体心理状态,心理识别与干预意识薄弱。学校缺乏系统的心理课程和主题教育,心理健康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个性化、差异化支持。同时,家校沟通机制不畅,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也缺乏与家庭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社区支持系统的滞后性

在理想状态下,社区应成为儿童成长的公共支持平台,但现实中,大多数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缺乏专业配置与系统运行。首先,心理服务资源稀缺,缺乏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专业人员,服务内容以物质帮扶为主,难以触及深层心理支持;其次,社区未建立起儿童心理档案与跟踪机制,难以开展长期性、个体化的服务;此外,志愿者力量和公益项目参与度有限,难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支持网络。社区作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尚未发挥,支持体系呈现“碎片化”“临时化”特征。

三、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路径

3.1 建立情感链接为核心的家庭支持机制

首先,强化家庭情感支持,父母应通过电话、视频、信件等方式实现“远程亲情陪伴”,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政府可建立“亲子互动日”等制度化回访机制,鼓励外出务工父母定期回乡与子女团聚,修复情感联系。其次,对祖辈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其在沟通、情绪引导、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社区可组织“亲子教育讲堂”或“家庭心理关爱营”,促进家庭心理健康观念更新和技能提升,使家庭成为真正的情感港湾。

3.2 构建学校主导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心理支持的核心平台,首先需配备专业心理教师,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个案辅导与危机干预。其次,应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通过游戏、绘本、戏剧等方式开展情绪认知、人际交往等主题教育,增强学生心理韧性。同时,教师应接受心理识别与干预培训,具备发现问题、沟通引导、协作转介的基本能力。学校还应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开展定期家访、线上家长会等形式,打通学校与家庭信息通道,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

3.3 搭建多元协同的社区支持网络

社区在支持系统中承担着资源整合与平台提供的角色,应积极发挥桥梁和枢纽作用。首先,建设“儿童成长之家”等服务平台,引入社工、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志愿者等,开展心理咨询、小组辅导、情绪管理训练等项目。其次,推动社区组织定期开展亲子活动、情绪疏导课程、心理讲座等公益活动,提升家庭和儿童的心理素养。再者,应建立心理服务档案和跟踪机制,社区可联动学校和家庭共同制定支持计划,实现个性化、动态化干预。最终,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推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支持网络落地实施。

总结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层次、多主体的协作响应。家庭是情感支持的起点,学校是教育引导的主阵地,社区则是资源整合的枢纽。三者之间应打破壁垒、共享信息、协同推进,形成“心理识别—情感支持—干预疏导—持续跟踪”的完整链条。未来,需在政策制度、专业队伍、服务平台等方面持续优化,通过制度化运作和社会化参与,为留守儿童构筑温暖、坚实的心理支持体系,让他们在爱与支持中健康成长、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 葛会美 , 赵莹 , 葛丹 , 等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支持研究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5,36(10): 171-175.

[2] 杨威 .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应对策略 [J]. 亚太教育 , 2025,(07): 86-88.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5.07.026.

[3] 何屿峰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成因及对策——基于贵阳市 A 村调查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4,35(22): 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