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图书馆在学科拓展学习中的设计与实施
何君
榆林市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榆林师范学校) 719000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普遍关注如何通过跨学科、探究式与项目化学习等路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传统图书馆虽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成中心,但其集中式管理与固定开放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灵活获取资源的需求。微型图书馆作为一种轻便、灵活、嵌入式的图书服务形态,具有低成本、高触达、多样化的特点,为打破学科边界、延展学习空间提供了有效支撑。本文以一所城区初级中学为案例,尝试建立图书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链接,推动“阅读—思考—创造”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落地。
一、微型图书馆的建设理念与功能定位
微型图书馆并非传统意义上“缩小版”的图书馆,而是基于学生使用行为与学科教学需求而灵活布设的图书资源空间。其核心理念在于将阅读场景嵌入校园生活与学科教学之中,使资源不再局限于中心馆,而能渗透至教学楼、走廊、学科活动角等“非正式学习空间”。
在功能定位上,微型图书馆更多强调与学科内容之间的即时联结。例如,语文学科注重文学阅读与文化理解,历史学科强调文献素养与资料整合,科学学科则需要大量图文并茂的拓展资料支持探究。微型图书馆的选书策略应围绕学科关键主题与学生认知水平展开,构建学科阅读书架,实现“馆藏—教学—学生”三者的动态耦合。
二、语文学科拓展学习中的微型图书馆实践
(一)空间选址与场景嵌入
该中学在实施微型图书馆建设时,选择将“文学书吧”设立在语文教研组对面的长廊区域,利用原有的空置墙体与窗边立柱设计开放式书架。此区域地理位置贴近教学空间,学生在课间、午休甚至自习时段均可轻松接近,实现阅读的高频率与低门槛。此外,借助师生共创的墙面展示板,学生在此张贴阅读感悟、小组推荐书单、原创诗歌等内容,使空间兼具资源获取、成果展示与情感交流的功能。
(二)馆藏结构与主题配置
以“成长”“家国”“审美”“人文精神”等语文统编教材高频主题为主线,该微型图书馆设置了 6 个阅读主题书架,分别陈列包含古典文学、现当代小说、散文随笔、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传记等类别的图书共约 480 册。在每个主题架前均附有教师制作的“导读卡片”,内容涵盖选书理由、阅读提示、推荐阅读顺序等,帮助学生进行有目标的阅读。
例如,在教学《散步》《春酒》一类散文单元时,图书馆推荐学生阅读龙应台的《目送》、林清玄的《温一壶月光下酒》与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鼓励学生在横向文本比较中体会家庭亲情的文化表达方式。这一做法有效弥补了教材文本单一的局限,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欲望。
(三)嵌入式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避免图书资源“堆积”而非“使用”,图书馆管理员与语文教师协同开展了一系列嵌入式阅读教学活动。如在“青春成长”主题阅读月中,师生组织“以书为媒”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学生通过在微型图书馆完成打卡阅读并撰写感悟笔记,参与阅读积分评比,并在“语文活动周”中展示其阅读成果。
三、微型图书馆在学科协同中的延展尝试
在语文学科实践成效基础上,图书馆继续拓展至其他学科,形成更大范围的学科协同网络。在地理与生物学科融合模块中,教师提出设立“生态角书架”,图书馆精选《寂静的春天》《全球变暖的真相》《中国地理简史》等图书支持学生进行“校园生态调查”项目;在美术课程中,微型图书馆布设“视觉艺术书墙”,引入画册、设计手册、艺术家传记等,为学生提供艺术素材与创作灵感。
通过嵌入式布点、多维资源链接与学科活动融合,微型图书馆逐步成为多学科协同教学的资源支持中心。在此过程中,图书管理员的角色也由“资源管理者”转向“阅读指导者”与“教学合作者”,与教师共同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与资源获取方式。
四、运行保障与管理机制优化
微型图书馆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制度支持。该校采取学生图书志愿者参与管理的方式,在各班级设立“阅读推广大使”,协助图书整理、借阅登记、推荐书目书写等任务,提升学生阅读参与感与责任感。图书管理员每周进行一次巡查与书架更新,确保图书整洁有序。
在技术支持方面,图书馆借助校园信息平台设立“微型图书馆专栏”,同步更新书目、活动安排与优秀读者风采,并开放电子借阅预约功能,提升服务效率。
五、实践成效与存在问题
在两学期的实践过程中,微型图书馆在该校语文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拓展学习中呈现出显著成效: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明显提升,主动借阅图书率提升 42% ;学生读书笔记、书评等输出作品数量与质量持续上升;教师也在教学设计中更主动引入图书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部分学生借阅图书后未按时归还,书籍遗失率偏高;主题书架更新周期偏长,部分书目不能及时响应新课程单元的需求;部分教师对图书资源的整合尚不充分,未形成系统的教学协同机制。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微型图书馆不能仅作为“展示空间”存在,而需构建持续运行机制、强化教师与图书馆之间的协同沟通机制,形成“教师—图书馆—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共同体。
结语
微型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外化与延伸。它推动了图书服务向教学前沿渗透,激发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阅读与思考,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资源维度。在未来实践中,需进一步加强学科协同、数据反馈与智能化管理,推动微型图书馆向更高效、开放与智能的方向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支撑学生深度学习与个性成长的重要场域。
参考文献
[1] 刘美桃 . 基于微创新策略的图书馆学科微服务设计 [J]. 图书馆学研究 ,2018,(16):93-96.
[2] 邱莉鑫 . 浅谈专业学科移动图书馆应用设计设想 [J]. 知识文库 , 2016,(12):245.
[3] 李顺龙 . 学科视野下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 [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