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建设与研究
孙玲
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科教师应当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逐渐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和综合素养不断发展,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大思政教育理念,注重对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提高育人水平,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修养。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渗透下,学生们也能够对班级更具归属感,可以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同时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一、概念浅析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
大思政教育理念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从而以全方位育人、全员全程育人为方式,突破传统思政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的深度探究过程中,同时教师们也能够实现将课程思政与日常教育深度结合,促进这二者的协同发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大思政育人理念时,首先要提升自身对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认知度,要理解大思政教育的内涵,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从而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综合情况,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大思政教育理念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也能借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
(二)班级物态育人资源
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是指班级环境当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物质形态资源,诸如墙面文化、图书角、多媒体设备、荣誉栏、绿植区域等等。譬如,教师可以利用墙面文化展示一些红色故事,或者在墙面上张贴与核心价值观念相关的标语,使学生们能够受到熏陶,可以更具爱国情怀,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教育引导方式是一种间接性的思想渗透模式。通过有效利用班级物态育人资源,能够以隐性方式传递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效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充分利用班级物态育人资源进行教育工作,更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们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学习知识,也更能提升学习的专注力,可以促进个人的综合发展[1]。
二、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建设原则
(一)目标导向与分层设计原则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进行班级物态育人资源建设时要遵循目标导向与分层设计原则,所谓目标导向与分层设计原则是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继而设计相关教育活动,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建设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教师也要了解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设计分层资源,从而提高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教育价值,有效渗透大思政教育理念。
(二)动态更新与时代呼应原则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建设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时要遵循动态更新与时代呼应原则。所谓动态更新与时代呼应原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发展阶段、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时政热点,有效更新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教师要利用鲜活的素材,增强相关资源的时效性和感染力,避免资源过于固化而影响育人效果。通过及时更新并迎合时代设计班级物态育人资源,也更能渗透大思政教育理念,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修养的作用。
(三)学生主体与参与共建原则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建设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时,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遵循学生主体与参与共建原则。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资源的规划、制作和管理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对自身所在的班级也能够更具归属感,这也是有效渗透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方式,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让学生们参与到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还能够提高相关资源的针对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可以助推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2]。
三、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建设策略
(一)有效整合学科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整合班级物态资源时,应尽可能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价值,促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教师可以将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入于班级环境当中,诸如在教室墙面上绘制和古诗词中哲学与智慧有关的文字、图片,装饰上美术学科当中与德育有关的绘画元素,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主题,张贴相关主题海报等,以此打破学科的边界,提升资源整合的水平。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跨学科资源构建真实的情境,让班级环境更加丰富优美和具备思政教育价值。同时教师也要了解班级学生的认知情况、个人喜好、道德素养发展现状,从而在整合学科资源时能够更具针对性,可以更好地迎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进行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建设工作,并在资源渗透中体现大思政教育理念,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相关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整合跨学科资源内容,来有效建设班级物态与人资源。教师可以在图文展板区结合美术学科的绘画技巧,设计禁毒海报,从而宣传禁毒思想。教师也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写作技巧,撰写警示标语,或者利用书法艺术,书写警示文字。教师还可以在教室设置“法律角”,张贴与《禁毒条例》等相关的法律科普知识,合理地渗透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内容,构建好班级物态资源。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跨学科知识宣传“拒绝烟酒与毒品”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修养,达到有效落实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目的 [3]。
(二)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建设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时,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整合教育资源,融入诸如红色文化、时政热点相关的信息,提高相关物态资源的育人价值。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筑三维场景,从而以沉浸式的物理空间增强学生们的体验感,以此合理渗透大思政育人理念,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虚拟空间,让学生们借助触感交互的方式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增强个人的认知度和体验感。在该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德育知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法治长廊,譬如在墙面嵌入动态二维码,学生们可以扫二维码链接,获取数字化资源,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重要知识内容,诸如学习一些经典的法律案例等等,以此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水平。教师也可借助数字化技术有效渗透大思政教育理念,构建更加多元化的班级物态育人资源,达到大思政育人目的。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7《中华民族一家亲》相关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建设工作,有效构建大思政教育模式。在该课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征,使学生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拥有一定的认知度。教师也要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云游民族村寨实景,让学生能够佩戴 VR 头盔,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某些地区的数字化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可能难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环节中,此时学校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在线教学资源,设置诸如二维码等程序,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中国民族迁徙路线动态地图。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线上阅读各种民族故事,自行搜集少数民族的民俗和文化知识,展开交流体验活动。借助这些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物态育人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教师也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大思政育人理念,促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4]。
(三)进行分层递进式设计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为了更好的建设班级物态育人资源,可以采取分层递进式的资源设计模式,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定制资源,譬如在低年级阶段,可以以图画为主,渗透思想道德知识,增添学生们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待到中高年级阶段,教师则可以在班级物态资源的建设中增加一些案例资源和辩论素材,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渗透大思政育人理念。教师在进行分层递进式的班级物态资源设计时,也要认真研究大思政育人理念,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喜好、个性和差异,从而设置分层次、分类别、具备针对性的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水平,构建完整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相关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建设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时,进行分层递进式的资源设计,来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水平。在相关课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该课程的教育主题本身就是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建设班级物态资源时,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基于学生的感官认知层面设立立体故事卡,让学生们在触摸典故纹理的过程中解锁古代名言警句,譬如学生可以了解《论语》中和“诚信”主题相关的名句警句。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层级,针对基础层的学生,设置凹凸故事浮雕,使学生能够在语音软件的解说之下,了解更多和传统美德相关的知识和故事。而针对进阶层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参与到班级物态育人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搜集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民俗故事、历史典故、古诗词等内容,从而遵循学生主体与参与共建原则,与学生一起建设班级物态育人资源。后续教师还可以开办传统美德故事分享活动、传统美德演讲和辩论活动,让学生们将搜集到的资源内容以交流讨论等方式分享给其他同学。这种分层递进式和学生主体参与式的资源共建模式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体性,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主题,有效渗透大思政育人理念,从而促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
(四)展开家校社协同发展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进行班级物态育人资源建设时,也可以整合家、校、社等多元化资源,来提高育人场景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联动三方资源和教育主体,可以破除教育孤岛效应,避免因为育人资源匮乏而影响到班级物态资源建设的水平。首先在实践场域贯通层面,教师可以打通“课堂认知 - 家庭践行 - 社会验证”的闭环脉络,从而使学生们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内容,同时关联自己的实际生活,践行正确的行为准则,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而在育人生态构筑方面,学校可以多多宣传社会模范人物的事迹,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植土壤,多布置一些家庭训练任务,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家务劳动、亲人相处等环节中。学校也可以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们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等环节中,从而扩大班级物态育人资源建设的广度,提高育人场景的深度,全方位的促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提升大思政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7《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相关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展开家校社协同发展,来整合多元化的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渗透大思政教育理念。在该课程中,教师可以以家校社共建的方式设置移动历史长廊,在校内可以陈列虎门销烟场景的模型,让学生们自行参与到鸦片战争漫画的绘制过程中。在家庭中,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交流协作,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记录祖辈事物的近代史,诸如抗战亲历片段等等,让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会,进而在返校后参与到“民史墙”的建设环节中。在社区资源整合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诸如博物馆资源库等物态资源,利用一些实际的展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民族文化,继而激活个人的红色基因。在多维学习场景中,学生们可以有效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做出个人的贡献[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当中渗透大思政教育理念,能够提高教学的深度,也可以促进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构建班级物态育人资源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需根据学生们的综合情况,遵循必要的原则,有效利用各种类型的资源,从而起到渗透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在渗透大思政教育理念时,一定要实现物力与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行分层递进式资源建设工作,才能够构建完整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闫宏海.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11):172-175.
[2] 姚阿晏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探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5):37-39.
[3] 张淑清 , 李哲 , 邓妍娜 . 小学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J]. 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5,42(1):1-6.
[4] 刘臻 . 利用红色资源构建小学班级德育阵地——以沂源县鲁阳小学为例 [J]. 天津教育 ,2024(34):19-21.
[5] 李峰 , 张俊林 . 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整合与应用研究 [J]. 炫动漫 ,2023(24):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