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泥土花香和石头底下的生物课堂
俞小燕
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生物学是一门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学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时期。苏科版七、八年级生物教材涵盖了丰富的生物知识,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生态系统,从植物的生长发育到动物的行为习性。而将这些知识的学习场所从传统教室拓展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去发现、去感受藏在泥土花香和石头底下的生物奥秘,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与生活接轨,与大自然统一。
如在动物的行为这一章节,蚂蚁作为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其复杂而有序的行为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教学素材。蚂蚁生活在泥土中,它们的巢穴四通八达,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在校园的花坛边、操场角落的泥土旁,常常能看到蚂蚁忙碌的身影,这为学生实地观察蚂蚁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中蚂蚁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苏科版教材中强调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蚂蚁具有一对触角、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符合昆虫的典型特征。接着,让学生留意蚂蚁的行为。学生们看到蚂蚁们排着队搬运食物,有的独自拖着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食物颗粒艰难前行,有的则几只蚂蚁共同协作搬运较大的食物块。都很感叹,这不就是人类的缩影吗?
为了深入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我组织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蚂蚁的行进路线上,用樟脑球画一条线。原本有序行进的蚂蚁队伍瞬间乱了套,蚂蚁们四处乱转,似乎迷失了方向。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结合教材中关于动物通讯的知识,学生们推测蚂蚁可能是依靠某种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而樟脑球的气味干扰了这种信息的传递。
随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蚂蚁是如何发现食物的?它们又是怎样将食物的位置信息传递给同伴的?学生们分组讨论后,提出了各种假设,并尝试设计实验来验证。有的小组将食物放置在离蚁巢较远的地方,观察第一只发现食物的蚂蚁返回蚁巢后,其他蚂蚁是如何找到食物的;有的小组则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标记蚂蚁的行进路线,试图找出蚂蚁传递信息的规律。
通过对蚂蚁的观察和实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蚂蚁作为昆虫的形态特征,更深入理解了动物的通讯行为在其生存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蚂蚁的合作与通讯模式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例如,在人类的物流运输中,如何借鉴蚂蚁高效的协作方式来优化运输流程;在军事通讯中,从蚂蚁可靠的化学通讯方式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来提高通讯的稳定性和保密性。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思维在知识的迁移中得到了拓展,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学以致用。
再如花作为植物繁殖过程中的关键器官,其结构与功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校园里四季都有不同种类的花朵绽放,为学生们提供了天然的观察材料。同时,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美化环境、表达情感还是食用药用,都与花息息相关。我会带领学生进行花的结构观察。学生们手持放大镜,仔细观察不同花朵的结构,对照教材中的花的结构示意图,识别出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等部分。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不同种类的花,其花瓣的颜色、形状、数量各不相同,雄蕊和雌蕊的形态也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观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与花相关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制作花签,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采集花瓣、花蕊等部分,将其小心地粘贴在卡片上,并标注上花的名称、所属科类、主要特征以及花期等信息。通过制作花签,学生们对花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花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如泡花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采集了一些可食用的花朵,如玫瑰花、月季花、金银花等,洗净后用开水冲泡。在品尝花茶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花的清香,还了解到不同花茶具有不同的功效,如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玫瑰花有养颜美容的功效。这让学生们认识到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
更如关于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学校里资源有很多,石头底下是一个相对隐蔽但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这里生活着许多不知名的小动物,它们适应了阴暗、潮湿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校园里的假山旁、花园的石头小径下,都是寻找这些小动物的好去处。
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中放置有石头的区域,提醒学生在翻开石头时要小心,尽量不伤害到小动物及其生存环境。当学生们轻轻翻开石头后,发现了许多隐藏在下面的小动物,有鼠妇、西瓜虫、小蜘蛛、蚯蚓等。学生们兴奋地观察着这些小动物,它们的外形、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对于鼠妇这种常见的小动物,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根据教材中关于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们提出了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这一问题,并作出假设: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接着,学生们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他们准备了一个纸盒,将纸盒的一半用黑纸盖住,形成阴暗环境,另一半保持明亮,在纸盒中间放置一定数量的鼠妇。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鼠妇在明亮和阴暗区域的数量。通过实验,学生们发现大部分鼠妇都聚集在阴暗的一侧,从而验证了他们的假设,进一步理解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对于其他不知名的小动物,学生们通过拍照、描述其特征等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信息。作为课堂的延续,继续研究探讨。这些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它们可能是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也可能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保护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当遇到环境破坏影响小动物生存的情况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向他人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采取实际行动保护这些小生命的家园。例如,在社区中发现有人随意破坏绿地,导致小动物失去栖息地时,学生们可以向社区管理部门反映,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真正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
将生物课堂延伸到泥土花香和石头底下,以蚂蚁、花、石头下的小动物为案例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的知识大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观察、去探究、去实践,真正感受到了生物学的魅力,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火种已在他们的心里,手里,脚下噼啪作响。
我是一个爱大自然的人,自然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期待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发现、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