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背景下微课在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
郑晓玮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一、明确开发原则,奠定微课与学段教学的适配基础
小学第二学段语文微课的开发需遵循适配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以符合 8-10 岁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语文学习需求。适配性原则要求微课内容紧扣该学段语文课程标准,聚焦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等核心目标,避免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抽象内容;科学性原则强调微课的知识呈现需准确规范,如汉字笔顺的演示、拼音的发音规则、文本解读的逻辑框架等,均需符合语文教学的专业标准;趣味性原则则注重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直观的视觉呈现(如动画、插图等)和互动化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该学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确保微课既具备教学价值,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微课从单纯的 “知识载体” 转变为“学习引导工具”,为后续的教学运用奠定基础。同时,开发过程中还需关注微课的技术规范,如时长控制在 5-8 分钟、画面清晰稳定、音频清晰无杂音等,保证微课的传播效果与使用体验。
二、构建内容体系,聚焦学段语文核心能力的靶向培养
小学第二学段语文微课的内容开发需突破碎片化局限,形成与教材同步又适度拓展的系统化内容体系,实现对核心能力的精准培养。在内容选择上,应聚焦该学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汉字的构字规律、多音字的辨析、句子的基本结构、段落的理解方法、简单应用文的写作格式等,通过微课的靶向设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内容体系的构建需体现层次性,可按照 “基础型 — 拓展型 — 提升型” 三级架构设计:基础型微课紧扣教材知识点,用于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型微课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作家故事等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型微课聚焦思维训练,如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文本联想、逻辑推理等,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此外,内容体系还需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资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内容,通过差异化内容设计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使微课内容既服务于课堂教学,又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三、融合教学场景,实现微课与语文教学环节的深度衔接
小学第二学段语文微课的运用需与课堂教学、课后巩固、自主预习等场景有机融合,避免成为独立于教学流程的 “附加环节”。在课前预习环节,可推送聚焦基础知识的微课(如生字的读音与字形、课文背景介绍等),帮助学生提前感知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微课可作为辅助工具解决教学难点,如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或通过音频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气与节奏,同时为教师节省讲解时间,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在课后巩固环节,推送针对性练习类微课(如错题解析、知识点延伸等),帮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强化记忆效果;在自主学习场景中,提供主题式微课资源包(如 “童话阅读方法”“书信写作步骤” 等),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同场景的融合运用,能够使微课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发挥其 “短时高效” 的优势,同时通过场景间的联动,形成 “预习 — 学习 — 巩固 — 拓展” 的完整学习链,提升语文学习的连贯性与有效性。
四、创新评价机制,完善微课教学效果的动态反馈体系
数字时代背景下,小学第二学段语文微课的评价需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反馈机制,兼顾对微课本身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双重评估。
对微课质量的评价可从内容准确性、形式适切性、学生接受度等维度展开,通过教师团队的专业评审与学生的使用反馈(如观看时长、互动频率等数据)持续优化微课设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则需突破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借助数字平台记录学生观看微课的过程数据(如反复观看的片段、暂停次数、笔记标注等),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判断微课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帮助。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及家长,教师侧重专业判断,学生通过简单的自评与互评表达学习感受,家长则反馈学生在家使用微课的情况。评价结果的运用需注重激励性与指导性,既肯定学生的进步,又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微课内容或运用方式,形成 “开发 — 运用 — 评价 — 优化” 的闭环,确保微课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五、完善保障体系,支撑微课教学的可持续推进
小学第二学段语文微课的有效开发与运用需依托技术、资源与教师能力构成的保障体系。在技术保障方面,需搭建便捷的微课制作与传播平台,提供简单易用的制作工具(如录屏软件、动画制作工具等),降低教师的技术使用门槛,同时确保平台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便于学生随时访问;在资源保障方面,应建立校本微课资源库,按照年级、单元、知识点进行分类管理,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开发,同时定期更新资源内容,保持资源的时效性与新鲜感;在教师能力保障方面,需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微课设计能力(如脚本撰写、内容取舍、形式创新等)与技术应用能力,引导教师理解微课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逻辑,避免技术运用与教学目标脱节。三者的协同作用,能够为微课的开发与运用提供持续支持,使微课从 “阶段性尝试” 转变为 “常态化教学工具”,为数字时代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六、结语
数字时代为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微课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其开发与运用需立足学段特点、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依托系统策略。通过明确开发原则、构建内容体系、融合教学场景、创新评价机制与完善保障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微课与其他数字技术(如智能测评、互动课堂等)的融合路径,使微课在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价值,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2):34-38.
[3] 崔允漷。数字时代的教学变革: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 [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7):3-14.
[4]王宁。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J]. 语文建设,2020(12):45-49.
本论文系德化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课题“数字时代背景下微课在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DHJK1452—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