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同伴互助对初中班级凝聚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作者

何赛琼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祯祥初级中学 655400

班级凝聚力体现在成员们围绕着相同的目标所产生的感情联结和向心力量,它作为评判初中班级发展状况的主要依据,对于增进学业表现、改善人际互动以及塑造良好品质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含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这一阶段构建激励机制,不仅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伴互助坚持等同性原则以及自觉性原则,凭借经验共通分享、感情相互扶持、行为合作配合等方式达成资源合理分配效果,并且还带有特别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之处。

一、同伴互助在增强初中班级凝聚力中的意义

(一)同伴互助强化群体心理认同

班级凝聚力的本质特性体现在成员彼此之间深厚的感情联系和较强的集体认同感觉上,处于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正处在自我认识和融入社会阶段,对于伙伴关系非常敏感。设立系统化的同伴扶持活动可以营造一个比较安全又充满正面推动作用的健康成长场所,在共同帮助对方的同时,提升同学圈子内部的认同感与价值认可度,并慢慢渗入到个人内心,变成对自己所在班级产生出一种情绪上的依赖感与荣誉意识[1]。这使集体概念从抽象思维转变成具体的可感触知的社交互动体会,进而成为保持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心理支撑部分。

(二)同伴互助内化集体行动能力

凝聚力的外在表现就是大家为达到共同目的而付出的协同努力程度,同伴互助活动往往包含识别问题、设计方案以及分配任务等环节,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各种核心能力,比如换位思考、有效沟通、资源合理调配以及化解矛盾达成共识等[2]。这些都是高效团队运转的重要支撑点,通过不断参与这类实践活动,学生会逐渐形成班级事务“共同体”意识,进而培育起合作精神与系统性思维,促使班级朝着具备行动力的社会单元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不仅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系,且明显提升基于集体目标的协作意愿及其外显行为特征。

二、推动同伴互助以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实践策略

(一)真实任务驱动下的协作经验积累

互助行为的不断发展和加深程度,关键取决于任务推动机制是否有效,精心设计依据班级实际学习生活而来的互助任务非常必要。这种任务应当具备适度的难度,促使学生把各种信息整合起来,一同思考,并且做到资源共享以达到目的。教师可以采用创建跨学科小组来解决复杂问题,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学生通过参与到决策过程当中,承担具体的职责以及体会到集体力量超越个人局限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合作的意义。每次成功的协作都会变成加强同伴关系和集体认同感的重要根基。

例如,按照班级文化建设理念,教师可以规划以“传统节气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整体性长久教育项目,把班级分成六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要深入了解某个节气的历史背景和现在意义,设计带有节气特点的视觉艺术作品,计划面向全校师生的节气主题互动体验活动。项目清楚规定组员依照各自的职责去搜集资料,规划方案,预备物资,联系外部等具体事务,由于节气内涵解读牵扯到文学和历史学科的知识,艺术创作要依靠专业技巧和实际操作,活动策划则要整合许多资源并保证流程顺利。学生应当积极分享自己得到的民俗消息,在集体讨论时决定作品表现形式,一同制订活动实施方案。在最后成果展示时,各组自行设计的立体节气展示装置与沉浸式互动氛围,全面彰显出班级集体智慧的凝聚成果,此过程既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和集体归属感,又明显改善了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价值导向的长效反馈机制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应当针对互助行为中的典范事例,采用客观公正又精准的方法给予认可,显示互助行为对集体发展所作出的实际贡献,促使学生去寻找并赞美同伴互助中的亮点之处。教师可以通过班会总结或者专门活动将其公布表扬,把互助精神列入班级公约和绩效考核的主要要素,变成全体成员共同遵照的价值准则,凭借系统化的正面鼓励和连续的价值引领,促使互助行为变成学生的自发行为习惯,进而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特色。

例如,教师可以着重关注三类典型互助行为,一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深度辅导行为,二是主动化解同学矛盾的干预举措,三是持续关照特殊需求学生的关爱行动。通过晨会环节,教师可以凭借具体描述再现这些互助场景,进而深入剖析此类互助对班级社会关系产生的积极效应。此过程里,应防止仅仅从个体道德角度评判,而要突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就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言,可设置“温暖传递站”系统,把纸质公告板与数字化平台的功能整合起来,促使学生匿名递交感谢信件,细致记录受助经过,引导全体成员深入思考合作精神,人文关怀等核心理念。这样做的目的是全面引导学生把助人行为变成日常生活的习惯,进而形成一种以互助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结语

同伴互助属于学生自我创建过程中的积极元素,它在塑造和谐、进取并且带有归属感的初中班级社群中体现着独特价值。互助的实质目的在于满足青少年针对同辈认同的心理需求,依靠情感联系和互助网络来加深群体内部的深度互动。凭借系统的互助平台,情景化的互助任务推动以及长远的价值观培育体系,互助行为已经摆脱传统技能教授范围,渐渐转变为决定班级共同体文化塑造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这种模式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而且明显激活学生的合作意愿,由此带动班级组织生命力和凝聚力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纪永杰 . 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作用与做法 [J]. 华夏教师 ,2025,(19):44-46.

[2] 曹立 . 策略与实践:激励机制赋能初中班级管理[J]. 华夏教师 ,2025,(1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