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策探析
王鹏
阳新县实验中学 435200
一、数学文化传承中的德育基因激活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通过 " 溯源 "" 图说数学史 " 等专栏构建了完整的数学文化体系,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天然载体。在"圆"章节教学中,教材引入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历史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数学发展轨迹,在解析 " 割圆术 " 的数学原理时,渗透 " 自主创新 ""精益求精 " 的工匠精神。这种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史料复述,而是通过数学思想的解构与重构,让学生理解数学发展背后的文化驱动力。
教材中 " 杨辉三角 " 与帕斯卡三角的对比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二者发现时间差时,不应止步于时间数字的对比,而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差异:中国数学家注重实用计算与经验总结,西方学者侧重形式逻辑与系统构建。这种文化比较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在 " 勾股定理 " 教学中,通过对比商高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证明方法,既能展现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又能揭示数学思维的共通性。
数学史料的德育价值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传承上。教材中 " 解多元一次方程组 " 的直除法与互乘相消法,蕴含着中国古代数学家" 以简驭繁 " 的智慧。教师可设计 " 古代数学智慧现代应用 " 探究活动,让学生用传统方法解决现代问题,在体验计算艰辛的过程中理解 " 持之以恒" 的科研精神。这种跨时空的数学对话,能使德育渗透超越说教层面,形成文化认同的情感共鸣。
二、思维品质培养中的德育元素内化
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切入点。在 " 轴对称图形 "教学中,教材通过 " 苍蝇与钉子 " 的寓言故事揭示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道理。教师可延伸设计" 测量误差对建筑安全的影响" 实践项目,让学生计算不同误差范围内的结构承重变化。当学生发现 0.1 毫米的偏差可能导致桥梁坍塌时,自然能理解 " 严谨治学 " 的现实意义,这种认知转变比单纯说教更具说服力。
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蕴含着辩证思维训练。教材 " 三角形全等判定 " 章节采用 " 观察—猜想—论证 " 的问题链设计,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理解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证明过程中,当学生发现SSA 不能判定全等时,教师可适时引入" 反证法" 思想,通过构造矛盾实例说明 " 科学结论需要完整证据链 "。这种思维训练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崇拜权威的认知偏差。
创新思维的激发需要德育支撑。教材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章节设置开放性统计任务,教师可设计 " 校园浪费现象调查 " 项目,要求学生自主设计问卷、分析数据、提出改进方案。当学生发现食堂剩饭量与菜品搭配的关联性时,不仅能掌握统计方法,更能理解 " 数据驱动决策" 的现代管理理念。这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社会责任意识唤醒中的数学力量彰显
教材 " 概率初步 " 章节通过 " 彩票中奖 " 案例引入随机事件概念,教师可延伸设计" 赌博危害数学模型" 探究活动。通过计算不同赌局下的期望值,让学生直观看到 " 十赌九输 " 的数学本质。当学生发现即使偶尔中奖,长期参与必然亏损时,能深刻理解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的道德准则。这种数学建模过程,使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化为可视化的理性认知。
环境教育是数学德育的重要维度。教材" 数据的分析 " 章节新增 "四分位数 " 内容,教师可结合 " 水资源分布 " 数据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计算不同地区人均用水量,绘制箱线图分析贫富差距。当学生发现某些地区人均日用水量不足基本需求时,能自发产生节约用水意识。这种基于真实数据的分析,比空洞的环境宣传更能触动学生心灵。
数学建模能培养全局观念与系统思维。教材 " 一次函数 " 章节涉及 " 成本—利润 " 分析,教师可设计 " 社区垃圾分类成本效益模型 " 项目。让学生考虑设备购置、人员培训、运输处理等变量,建立多因素函数关系。在优化方案过程中,学生需要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这种决策训练能培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四、跨学科融合中的德育协同效应
数学与美学的融合能提升审美素养。教材" 几何图形 " 章节通过 "建筑中的数学 " 活动展示对称美与比例美,教师可引入黄金分割比例分析艺术作品。当学生发现达芬奇《维特鲁威人》中的数学奥秘时,能理解 " 美是真理的光辉 " 的哲学命题。这种跨学科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人文情怀,避免陷入" 重理轻文" 的认知误区。
数学与技术的结合能塑造科技伦理观。教材 " 信息技术应用 " 章节涉及大数据处理,教师可设计" 算法偏见 " 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析招聘算法中的性别歧视案例,理解技术中立的表象下可能隐藏的价值偏见。这种批判性思考能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保持人文警觉,避免成为" 技术至上主义" 的盲从者。
数学与体育的交叉能培养规则意识。教材 " 统计 " 章节通过 " 运动员成绩分析" 案例引入方差概念,教师可延伸设计" 体育比赛公平性研究" 项目。让学生计算不同裁判评分的一致性,分析规则修改对比赛结果的影响。这种实证研究能让学生理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的社会法则,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自觉遵守规则,形成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 初连梅 .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索 [J]. 中学数学 , 2024,(24): 3-4.
[2] 王虎云 .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策 [J]. 新智慧 , 2024, (1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