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活动设计研究
吴敬季
屏南县甘棠初级中学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基础与意义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潜能,主张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这一理论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音乐表达提供了支撑。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能,音乐智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且创造性思维能够促进多种智能协同发展。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挖掘自身音乐潜能,实现多元智能的综合提升。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在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理念上,部分教师仍以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为主,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规范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与创造的机会。课堂活动设计单一,多以歌曲学唱、音乐欣赏为主,且活动形式程式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此外,教学评价也侧重于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缺乏关注与科学评价,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缺乏有效的反馈与引导。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初中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成效,亟需通过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加以改善。
三、初中音乐课堂活动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课堂活动设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与个体差异。活动内容与形式要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创造。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支持学生的个性化音乐创作,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创新性与启发性原则
课堂活动设计要注重创新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与元素,如将现代音乐元素、跨学科知识融入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活动应具有启发性,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情境任务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局限,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音乐性与综合性原则
活动设计必须紧扣音乐学科本质,以音乐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围绕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展开,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提升音乐素养。同时,注重活动的综合性,将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或与历史、文化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多领域的迁移与发展。
四、初中音乐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一)音乐欣赏活动的创新设计
传统音乐欣赏多以教师讲解、学生聆听为主,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可采用问题引导式、情境创设式等欣赏方式。教师提前设计开放性问题,如 “如果为这段音乐配上画面,你会选择怎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展开想象与思考。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情境,如模拟音乐会现场、历史场景等,让学生置身其中,更深刻地感受音乐情感,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与创造性表达。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对比不同版本、风格的音乐作品,分析其差异与特色,培养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音乐表现活动的拓展设计
在音乐表现活动中,除了常规的歌唱与乐器演奏,可增加即兴表演、音乐角色扮演等环节。即兴表演鼓励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节奏或旋律,现场创作并表演音乐,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创造性思维。音乐角色扮演则让学生扮演音乐作品中的角色,通过模仿角色的情感、动作与声音,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同时发挥想象力对角色进行再创造,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此外,还可组织小组合作表演,引导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创意,在团队合作中碰撞出创新火花。
(三)音乐创作活动的系统设计
音乐创作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从简单的节奏创编、歌词创作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旋律创作、音乐作品改编等。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与方法指导,如节奏型模板、旋律发展技巧等,降低创作难度,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融入创作中,使作品更具个性与创意。同时,组织学生分享、评价彼此的作品,通过交流与反馈,进一步完善创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五、初中音乐课堂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确保课堂活动有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要全面客观,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如创意新颖性、思维独特性、合作创新能力等。学生自评与互评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学习他人的优点,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与相互学习。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贯穿于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问题解决能力等,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终结性评价则对学生在一个阶段或一个活动项目中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与综合素养提升。同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为后续学习与改进提供方向。
总结
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理论基础、教学现状的分析,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性与启发性、音乐性与综合性、实践性与体验性等设计原则,采用音乐欣赏、表现、创作及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活动设计策略,并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音乐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设计,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同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尹爱青。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J]. 中国音乐教育,2018(05):12 - 15.
[3] 周海宏。音乐何需 “懂”— 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