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建立中小学家校共同体的路径探究

作者

代丽梅 和弘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文荣学校 674100

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小学构建家校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它的初衷就是聚集家庭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作用。然而在构建家校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困惑。因此,深入探寻这些困惑,并寻求可行的解决对策,从而打破家校合作的壁垒,已经成为当下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一、中小学家校共同体构建困惑分析

(一)家校沟通不畅

建立家校共同体过程中,交流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现实中,家庭和学校的交流存在很多困难。第一,家长与教师的交流途径存在严重障碍,信息层层拦截,无法正常传输,他们很难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实际情况。第二,一些家长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表达不到位或者表达错误,就会带来很多误解和矛盾。如果这些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家校共同体就不会平稳建立起来,学生的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二)家长参与度不高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构建家校共同体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中有许多情况都不能达到这一要求,许多父母参与度低的现状都是基于一定的原因。一些父母工作比较繁忙,不能够对孩子们学习状态进行及时了解;也有一些父母是因为受传统的育人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校共同体建设时的重要资源就很难得以发挥作用。对于家庭的密切协作和学校的建设是不利的,也不能够实现学生全面成长。

二、中小学构建家校共同体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在中小学构建家校共同体的进程中,畅通沟通渠道、加强指导培训以及创新合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举措,它们共同助力家校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畅通沟通渠道是构建家校共同体的基础。为了实现该目标,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建立起多元化的沟通途径,如建立起微信或QQ 班级群,让老师能够及时将学校的通知、学生日常动态转告给父母们,让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状况;也应设立家校专属的邮件信箱,使家长能够快速将相关疑虑、想法传达给我们并获得答复;定期召开家长会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它能够让父母更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并共同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创新合作方式能增强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或邀请父母参与活动、担任志愿者走进校园、参与课程学习,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同时也会对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父母志愿者,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增进其与学校教师之间相互的理解、信任,达到家校合作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家长层面

在中小学构建家校共同体的过程中,家长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需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沟通能力等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地融入家校合作的大格局中。

家长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关系。家庭是学生最早、最重要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学生最亲近的老师,所以家长有责任积极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仅是把孩子送去学校就算万事大吉了,家长要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家长会、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情况。

家长要通过加强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家校协同,要努力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要尊重并且虚心地与老师沟通交流,并且可以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和内容,如孩子日常在校学习、生活、运动等方面发生的一些问题等,还要认真聆听老师的话以及老师的建议,因为老师在教育教学上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彼此共同讨论教育方法和手段,产生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社会层面

中小学家校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提供资源支持、建立监督机制,共同推动家校合作迈向新高度。

提供资源支持是家校共同体构建的有力保障。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应积极发挥作用,为家校合作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和物资支持。例如,社区可以开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场所,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便利;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助力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提供资源支持是家校共同体构建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家庭与学校共同体的完善,通过社区、企业等共同融入进来,并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体建设中发挥作用。例如,将社区内的公共文化建筑如美术馆、图书馆等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方便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类校外实践活动;企业可以通过捐赠物款,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可以配合学校举办不同性质的活动。

建立监督机制是家校共同体构建的关键环节。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家校合作工作过程的监管和评定,并构建家校合作考核机制,科学、合理和准确地设置评分项目,经常对学校的家校共同体开展检查与考察活动,并快速发现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修改与完善的意见。通过这项监督体系的构建,确保了家校共同体的建设真抓实干,取得实际的效果,真正地实现了家校双方优势互补育人的效果。

总之,建立中小学家校共同体意义重大,虽面临家校沟通不畅、家长参与度不高等困惑,但通过学校、家长、社会三方的协同努力,畅通沟通、创新合作、转变观念、提供资源与监督保障,定能打破壁垒,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 自发性合作: 家校协同共育的新路径[J]. 中小学班主任,2023(17):59-61.

[2] 余红 . 家校共育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7(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