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问课堂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作者

舒发春

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

云阳县龙洞九年制学校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问课堂作为践行这一要求的重要教学形态,将 “学生提问” 作为课堂推进的核心线索,让学生在主动提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小学数学生问课堂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小学数学生问课堂评价体系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与现实必要性,是生问课堂提质、学生素养发展与教学改革推进的重要支撑。首先,从生问课堂的本质价值来看,生问课堂的核心目标并非 “让学生多提问”,而是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能为这一目标提供 “方向指引”。若无科学评价,学生提问易陷入 “数量堆砌” 的误区,如仅提出 “这个公式是什么”“这道题怎么做” 等浅层问题,难以触及数学知识的本质;而评价体系通过明确“优质问题” 的标准(如是否关联核心概念、是否具有探究价值、是否体现逻辑思考),能引导学生从 “被动提问” 转向 “主动深度提问”,让提问成为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素养的载体。其次,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来看,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隐性、过程性特点,难以通过传统纸笔测试全面评估,而生问课堂中的学生提问恰好是素养发展的 “具象化表现”—— 学生提出 “为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反映其对数学公式推导逻辑的关注,体现逻辑推理素养;提出“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百分数”,反映其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建模素养。评价体系通过捕捉这些提问细节,能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进行精准诊断,避免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问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路径

在评价维度确定方面,要突破 “单一问题数量” 的局限,构建 “核心素养统领 — 三维度支撑” 的评价维度体系,确保维度既覆盖提问全过程,又紧扣数学核心素养要求。首先,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统领,将评价维度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建模五大核心素养对应,明确不同维度的素养指向:如 “问题内容维度” 关联数学抽象素养(是否聚焦核心概念),“问题逻辑维度” 关联逻辑推理素养(是否具有因果关联、逻辑递进),“问题应用维度” 关联数学建模素养(是否关联生活实际、可转化为数学问题)。其次,细化三大核心评价维度:一是 “提问基础维度”,关注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与参与度,包括 “是否主动举手提问”“提问次数”“是否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疑问” 等指标,侧重评估学生问题意识的萌发情况;二是 “提问进阶维度”,关注学生基于提问的探究与反思能力,包括 “是否能围绕自身问题展开思考”“是否能回应他人提问并补充新问题”“是否能在问题解决后提出延伸性问题” 等指标,侧重评估学生从 “提问” 到 “探究” 再到 “深度思考” 的完整过程,确保评价维度能全面覆盖生问课堂中学生的关键表现,且每个维度均能对应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在评价方式创新方面,要摒弃 “教师单一评价 + 课后打分” 的传统模式,采用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多元主体参与、定量与定性并重” 的评价方式,全面捕捉学生在生问课堂中的动态表现与发展变化。首先,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提问记录、成长档案等方式,实时跟踪学生的提问表现:课堂观察由教师采用 “即时记录法”,记录学生提问的时间、内容、质量(对应评价维度的等级),如 “课堂第 15 分钟,学生提出‘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关联核心概念,具有逻辑思考,评为问题质量优”;提问记录由学生自主填写 “我的数学问题本”,记录每节课提出的问题、问题来源(教材、课堂讲解、生活观察)、问题解决情况,培养其自我反思意识;成长档案收集学生的问题本、教师观察记录、小组互评结果,动态呈现学生提问能力与素养发展的轨迹。其次,创新多元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学生自评通过 “提问反思表” 展开,反思 “本节课我提出了几个问题”“最满意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下次提问想改进的地方”,引导其主动审视自身提问表现;同伴互评围绕 “问题的价值性”“提问的清晰度”“是否能启发自己思考” 等维度展开,采用 “星级评价 + 简短评语” 的形式,若下次能尝试结合生活实例提问,会更有价值”,确保评价既能客观量化,又能深度描述学生发展。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问课堂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问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能提升生问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有多重应用价值。从学生发展层面来看,评价体系能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探究”,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性反馈,逐步提升其提问能力 —— 从 “敢于提问” 到 “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再到 “能围绕问题展开深度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通过聚焦核心概念提问深化理解)、逻辑推理素养(通过提出逻辑性问题锻炼思维)、数学建模素养(通过关联生活提问提升应用意识)得到同步发展,逐步形成 “善思、善问、善探究” 的数学学习习惯。

五、总结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生问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升生问课堂质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通过确定 “核心素养统领 — 三维度支撑” 的评价维度,能为评价提供科学框架,确保评价紧扣生问课堂本质与素养发展要求;借助 “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多元主体参与” 的评价方式,能全面捕捉学生提问表现与素养发展,避免评价片面化;通过 “个性化引导与教学改进” 的评价结果应用,能推动学生提问能力提升与教师课堂优化,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表明,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能让生问课堂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更能让学生在主动提问与探究中深化数学理解、发展核心素养,为其后续数学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史宁中。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 [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 (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