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创新高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研究
仇小卫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
引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高中化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重构了课程目标体系,更对教学评价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连接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校本作业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是破解传统作业困境、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突破口。
一、立足核心素养,创新高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特点
(一)情境真实性与问题导向性深度融合
创新校本作业突破传统知识点的机械训练,以真实生活、社会热点或科技前沿为情境载体。例如围绕汽车尾气处理设计作业,学生需分析氮氧化物转化原理、探究催化剂选择依据,并撰写改进方案。这种设计将化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在分析真实情境、提取关键信息、运用模型推理的过程中,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
(二)分层任务与个性化发展精准对接
作业设计摒弃“一刀切”模式,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差异构建分层任务体系。基础层聚焦概念辨析与简单应用,如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元素周期表规律;提升层强调综合分析与迁移运用,如设计实验验证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差异;拓展层注重创新探究与跨学科融合,如探究传统染料中的化学成分并尝试复原工艺。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挑战中突破自我,实现个性化成长。
(三)多元评价与动态反馈形成闭环
创新作业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多维评价体系。学生自评侧重反思学习过程与思维方法,如记录实验操作中的失误与改进策略;小组互评注重团队协作与成果展示,如评价同伴在项目式作业中的贡献度;教师点评聚焦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结合实验报告、调查数据等给出针对性建议。动态反馈机制使评价贯穿作业全过程,学生能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可精准优化教学设计,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二、立足核心素养,创新高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一)情境任务驱动,强化知识迁移应用
将化学知识嵌入真实生活或社会议题情境中,设计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后,布置“分析铁制文物锈蚀原因并提出保护方案”作业。学生需通过文献调研了解铁锈成分,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湿度、氧气浓度对锈蚀速率的影响,并结合化学原理提出涂防锈漆、控制环境湿度等保护措施。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分析电子转移,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最终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任务驱动模式不仅深化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培养了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分层任务设计,满足多元发展需求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差异构建分层任务体系,基础层巩固核心知识,提升层强化综合应用,拓展层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作业中,基础任务为计算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数值,巩固公式运用;提升任务要求分析温度、浓度对速率的影响规律,绘制速率变化曲线图;拓展任务则引导学生结合碰撞理论设计“加快食堂餐具清洗剂反应速率”的方案,需考虑成本、安全性等现实因素。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挑战中突破自我,基础薄弱者通过基础任务夯实基础,学有余力者通过拓展任务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因材施教”与“共同成长”的平衡。
(三)跨学科融合,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深度融合,设计综合性实践项目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以“设计校园雨水净化系统”为例,学生需运用化学知识检测雨水酸碱度、重金属离子种类及浓度,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沉淀法等初步处理污染物;结合物理原理设计多级过滤装置,利用砂石、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分层截留悬浮物,并运用流体力学优化管道布局以提升净化效率;参考生物知识筛选吸附材料,如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分泌的酶降解有机物,或借助微生物膜分解氮磷污染物;同时需考虑地理因素,分析校园地形坡度对雨水汇流的影响,合理规划净化系统选址与排水路径。项目实施中,学生需跨学科检索文献、协作实验测试、综合分析数据,最终形成集化学处理、物理过滤、生物降解于一体的多级净化方案,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动态评价反馈,促进教学相长
构建“过程性记录 + 成果展示 + 多元评价”的动态评价体系。过程性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操作步骤、数据误差分析、思维调整过程,如“电解水实验中电极材料选择对产气量的影响”需详细记录不同电极下的产气时间、体积,并分析导电性差异;成果展示通过小组汇报、模型制作等形式呈现,如用3D 软件模拟分子结构变化;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点评结合,自评侧重反思学习策略,互评关注团队协作贡献,教师点评聚焦核心素养达成情况。动态反馈机制使评价贯穿作业全过程,学生能及时调整探究方向,教师可精准诊断教学盲点,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的循环优化,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结语
立足核心素养创新高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不仅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突破,更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回应。当化学作业从机械训练转向真实问题解决,从单一知识巩固走向跨学科融合,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化学知识的深化,更是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提升。这种创新设计让学生学会像化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像公民一样担当,为未来参与科技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卢美娇 . 高中化学校本作业的设计优化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4,(24):74-76.
[2] 薛从雄 .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24(11):67-69.
[3] 陈春发 . 高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37(0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