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博物馆资源校本化实践:三星堆青铜元素在竹筒手工课程中的梯度转化策略

作者

杨天牧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随着现代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博物馆资源成为教育的重要校外资源,逐渐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关注与重视,想要有效将博物馆资源进行校园化,让学生感受到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学校要积极将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三星堆青铜元素与竹筒手工课程契合点

(一)艺术表现形式

相对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说,三星堆青铜文物的外部造型相对夸张、无论是线条还是结构搭配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三星堆元素的线条十分简洁,其外部形态具有强烈的动态感,充满了艺术性,同样,竹筒手工在外部造型和设计上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常利用雕刻或彩绘等方法,在竹筒结构表面上创造多种类型的图案和外部形态,所以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注重外部形式的美感和创意表达,能够有效契合。

(二)技术与材料

三星堆青铜文物的制作流程十分复杂多变,其中包含铸造、雕刻、设计等多种工艺类型,而竹筒手工同样需要涉及到多种工艺,比如:竹筒结构的切割、表面打磨、图案雕刻等,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竹筒手工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借鉴三星堆青铜的艺术元素和技术特点,不断创新竹筒手工制造流程,并丰富手工制作的具体表现方式和技术方法[1]。

(三)文化底蕴

在众多历史文物和艺术表现形式上,三清堆青铜文化承载着社会大众对于生活模式、审美水平以及民族信仰,是历史文明的重要艺术表现和历史象征,而竹筒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常应用在文字书写或艺术装饰上,与传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所以将三星堆青铜元素与竹筒相互结合,能够确保学生在制作竹筒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充分体会到三星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二、三星堆青铜元素在竹筒手工课程中的梯度转化策略

(一)元素提取

实际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程起始阶段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或者观看关于三星堆青铜元素的纪录片,确保学生对于三星堆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初步认知,当学生对于该文化具有一定了解后,则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艺术表现形式、线条搭配等相关元素进行提取。比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竹筒手工课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星堆青铜面具上提取五官造型、纹饰或者自然环境等相关元素,保证学生通过元素的整理和分析形成元素设计库,为后续手工制作奠定基础条件。

(二)创意设计

当学生充分掌握三星堆艺术元素和表达方式后,则需要进入创意设计阶段,该阶段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选择所提取的青铜元素,并结合竹筒外部形状和特点进行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出联想力和想象力,将青铜设计元素与竹筒手工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设计出具有特殊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竹筒作品。在创意设计阶段,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绘制竹筒手工外观草图,设计图不仅是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的直观展现,同样是对竹筒创意进行完善和优化的核心手段,学生通过制作设计图将三星堆设计元素与竹筒相互组合,确保竹筒的外观和内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而教师在学生绘制设计图期间,还能够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有效解决学生在方案设计期间所出现的问题[2]。

(三)工艺制作

当学生完成创意设计和设计草图后,会进入到竹筒工艺制作环节,并根据设计方案选择适合的制作工具和材料,通过结构切割、雕刻、手绘等设计工艺,将方案设计转化为实际制作产品。在工艺制作期间,教师还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艺术创造能力等相关品质,尤其在讲解三星堆青铜设计元素的制作方法和设计技巧时,要亲自为学生示范,保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探索自行调整,从根本上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和动手水平。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作品调整,当作品完成后要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详细讲解设计方案和思路,从而提高艺术方面的成就感。

结束语

总之,将三星堆青铜元素应用在竹筒手工课程中,是博物馆资源校本化的一次实践操作和突破,教师通过文化教学、元素提取、创意设计制作等不同阶段的转化,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从而掌握竹筒制作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天宇 , 戴如瑾 . 拓维·孪生·聚焦——元宇宙时代美术作品的观看方式 [J]. 上海视觉 ,2024,(03):155-161.

[2] 陈雪芹 . 智慧教育背景下美术课堂的变革——以“探秘三星堆纹样”一课为例 [J].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0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