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提升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课堂训练设计与实践

作者

阿力木·阿塔吾拉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教研室

一、明确分层训练目标,奠定运算能力提升基础

提升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课堂训练,需构建 “基础巩固 — 技能熟练 — 灵活应用 — 创新拓展” 的分层目标体系,避免训练的盲目性与同质化。基础巩固目标聚焦运算的准确性与规范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代数式、方程等基本运算的法则与步骤,确保运算过程符合逻辑、结果正确无误;技能熟练目标强调运算的速度与效率,通过针对性训练缩短运算时间,如提高整式乘法、分式化简等常规运算的熟练度;灵活应用目标侧重运算策略的选择与优化,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如利用运算律简化计算、通过因式分解降低运算复杂度;创新拓展目标则关注运算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建立运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分层需兼顾初中生的学段差异,七年级侧重基础巩固与规范养成,八年级强化技能熟练与策略优化,九年级突出灵活应用与创新拓展,同时建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使每一项训练都有明确的能力指向,为运算能力的阶梯式提升奠定基础。

二、构建系统训练内容,强化运算能力的全面发展

运算能力的课堂训练内容需突破单一习题练习的局限,构建 “知识关联 — 技能整合 — 问题解决” 的系统体系,确保运算能力的全面性与关联性。知识关联层面,将运算训练与相关数学概念、性质紧密结合,如在二次根式运算训练中融入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规则,使学生理解运算的理论依据;技能整合层面,设计跨领域的综合运算任务,如将代数运算与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结合,或把方程求解与函数图像分析关联,培养综合运用运算技能的能力;问题解决层面,引入具有实际背景的运算任务,如经济问题中的利润计算、运动问题中的路程求解等,使学生认识到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价值。内容设计需覆盖初中数学的核心运算领域,包括数与式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的求解、函数相关运算等,同时注重内容的递进性,从单一运算到复合运算、从纯数学运算到实际应用运算逐步过渡,避免内容跳跃或重复,使学生在系统训练中形成完整的运算知识网络。

三、创新训练方法策略,提升运算训练的实效性

运算能力的课堂训练需摆脱 “题海战术” 的低效模式,采用 “情境驱动 — 变式训练 — 策略引导 — 错题反思” 的创新方法,增强训练的针对性与启发性。情境驱动策略通过创设与运算相关的问题情境,如购物打折、工程施工等,激发学生的运算需求,使训练从 “被动接受”转变为 “主动参与”;变式训练通过改变题目条件、结论或呈现形式,设计递进式的运算任务,如从整数的混合运算到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从正向运算到逆向验证,帮助学生把握运算的本质规律;策略引导策略注重运算方法的归纳与提炼,如总结 “凑整法”“消元法”“换元法” 等常用技巧的适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主动选择最优策略;错题反思策略通过建立错题档案、分析错误原因(如法则混淆、步骤遗漏、粗心失误等),针对性设计补偿训练,避免重复犯错。方法创新需关注初中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游戏化、竞赛化等形式提升训练趣味性,如开展 “运算速算挑战赛”“错题辨析辩论赛” 等活动,同时控制训练强度与难度,确保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训练效益。

四、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运算能力的促进作用

运算能力的课堂训练评价需突破 “结果唯一” 的传统模式,构建“过程 + 结果 + 素养” 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水平。过程性评价关注运算过程的规范性与思维合理性,如通过观察学生的运算步骤、策略选择、草稿书写等,评估其运算习惯与逻辑思维;结果性评价侧重运算结果的准确性与效率,采用定量指标(如正确率、运算速度)衡量技能掌握程度;素养性评价则关注运算能力的迁移与应用,如评估学生在复杂问题中能否合理运用运算工具、在错误中能否自主纠错等。评价方式需结合训练特点灵活选择,包括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我反思等,如在小组运算竞赛后,先由学生互评解题策略的优劣,再由教师点评共性问题;评价反馈需具体且具有指导性,如 “你的运算结果正确,但可通过平方差公式简化步骤”,避免笼统的 “对” 或 “错”,同时建立评价结果与训练调整的联动机制,如根据评价发现的 “分式运算易错点”,及时补充相关专项训练,使评价真正成为推动运算能力提升的有效工具。

五、强化教学保障措施,确保运算训练的有效实施

运算能力课堂训练的高质量实施,需从教师素养、资源支持、教学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保障体系。教师素养保障要求数学教师具备扎实的运算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既能准确把握运算知识的重难点,又能设计科学的训练方案,学校可通过专题教研、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运算教学水平,如开展 “运算错题分析与对策” 研讨活动;资源支持保障需提供充足的训练材料与工具,如编制分层次的运算习题集、配备运算训练所需的教具与多媒体资源(如运算过程动画演示课件),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在线训练平台,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练习;教学管理保障需建立规范的训练实施流程,包括训练前的目标明确、训练中的过程指导、训练后的反馈矫正,同时合理安排训练时间,避免占用过多课堂时间或增加学生负担。保障措施需注重实效性,定期评估保障效果,如通过学生运算能力测试分析训练方案的合理性,及时调整资源配置与管理策略,为运算能力训练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六、结语

提升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课堂训练设计与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与保障的协同发力。通过分层目标引领、系统内容支撑、创新方法驱动、多元评价促进及完善保障支撑,能够有效改变运算训练的低效状态,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熟练、灵活的运算能力,为其数学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未来的实践中,还需关注不同学生的运算能力差异,加强个性化训练设计,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化训练模式,使运算训练更具针对性与时代性,真正实现初中生运算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史宁中. 数学基本思想 18 讲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李庾南.初中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J]. 数学教育学报,2021(03):45-49.

[4] 张奠宙. 数学教育经纬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

[5] 喻平. 数学学习心理的 CPFS 结构理论与实践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