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赋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与模式构建
倪红霞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家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许多学校存在 “学校单打独斗、家庭被动配合” 的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探索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的有效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教育存在局限性
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将其视为 “边缘学科”,心理健康课程课时难以保证,常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挤占。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不足,多数学校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心理辅导工作,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难以准确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家庭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存在 “重成绩、轻心理” 的认知误区,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其发展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时,要么采取严厉批评、指责的方式,要么过度溺爱、放任不管,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加剧孩子的心理问题。还有些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只有 “心理有问题” 的孩子才需要心理辅导,不愿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的心理状况。
(三)家校合作机制不健全
家校之间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沟通内容多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交流较少。学校组织的家校活动形式单一,多为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传统形式,家长参与度不高。家校双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差异,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甚至出现教育理念冲突的现象,影响了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三、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构建家校沟通平台
建立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平台是实现家校合作的基础。学校可以建立 “家校微信交流群”,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案例和学生在校表现,家长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反馈孩子在家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每月设立 “家校面对面” 交流日,组织教师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二)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丰富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能为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注入活力。每学期开展的 “亲子心理拓展活动” 可设计 “信任背摔”“两人三足接力” 等经典项目,在游戏中让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挑战。比如 “家庭拼图大赛” 需全家协作完成拼图,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也让家长发现孩子的潜能,这种沉浸式体验能有效缓解亲子间的沟通隔阂。
“家长心理课堂” 可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 “孩子哭闹时的正确回应”“如何疏导考试焦虑” 等真实场景,让专家现场演示沟通技巧。每月一次的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放日”,可设置 “情绪小管家”“我的烦恼树” 等互动环节,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直观了解其心理状态,课后与班主任的深度交流更能精准解决教育困惑。
(三)建立家校协同辅导机制
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家校协同辅导机制需形成闭环式干预体系。学校心理教师先采用儿童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专业工具进行测评,结合班主任日常观察记录,为学生建立包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特质的动态档案。首次测评后 48 小时内,心理教师需与家长进行一对一深度沟通,用通俗语言解读测评结果,避免使用专业术语造成误解。
家校共同制定的辅导方案要细化职责清单:心理教师每周开展 1次个体沙盘游戏或绘画疗法辅导,班主任每日利用课间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并记录;家长需按方案执行 “家庭情绪日记” 记录,每晚预留 20分钟亲子沟通时间,避免过度批评或溺爱。每月召开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及学生(视情况)参与的协同会议,通过 “情绪温度计” 评分、行为改变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估效果,根据反馈调整辅导策略,如增加团体辅导频次或调整家庭互动模式。
(四)加强家校教育理念融合
家校教育理念的融合是实现家校深度合作的关键。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引导家长转变 “重成绩、轻心理” 的教育观念。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 “家校教育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形成家校教育理念的共识。
四、结论
家校合作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家校沟通平台、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建立家校协同辅导机制和加强家校教育理念融合等措施,能够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有家校双方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才能构建科学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J]. 教育研究,2022(05):45-52.
[2] 赵忠心. 现代家庭教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