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户外建构游戏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陈海彦

张家港市农联幼儿园南园 215600

1 丰富材料种类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应尽可能丰富自然材料的种类。除了常见的树枝、树叶、石头外,还可收集树皮、果壳、稻草、藤蔓等。不同种类的自然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能为幼儿带来多样化的建构体验。例如,树叶可以用来装饰建构作品,创造出自然的景观效果;稻草可以编织成各种形状,用于搭建房屋的屋顶;藤蔓则可作为连接材料,增加建构作品的稳定性。在收集自然材料时,可引导幼儿一起参与,如在园内的自然角、花园中收集掉落的树枝、树叶,或者在郊外游玩时,收集松果、贝壳等。这不仅能丰富材料来源,还能让幼儿亲近自然,增强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和热爱。

2 合理投放材料

(1)设置材料投放区域:在户外建构游戏场地,设置专门的自然材料投放区域,将不同种类的自然材料分类摆放,如将树枝放在一起,石头放在另一个区域,方便幼儿取放。可以使用不同的收纳容器,如编织篮、塑料桶等,对材料进行收纳,并贴上标签,标注材料名称,培养幼儿的分类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例如,用带有树枝图案的编织篮盛放树枝,用画有石头图案的塑料桶存放石头。

(2)控制材料投放量:材料投放量要适中,既不能过多让幼儿感到无从下手,也不能过少限制幼儿的创意发挥。初期投放时,可以根据幼儿的人数和游戏需求,适量投放材料,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再进行调整。如果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材料不足的情况,可适当增加投放量;若材料剩余较多,可减少投放。例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发现幼儿搭建房屋时树枝不够用,下次游戏时就可适当增加树枝的投放量。

(3)分层投放材料: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分层投放自然材料。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投放一些易于操作的基础材料,如形状规则的木块、较大的树叶等;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投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如形状不规则的石头、需要加工的竹条等。同时,随着游戏的推进,逐步增加材料的难度和复杂性,激发幼儿不断挑战自我。例如,在游戏开始阶段,为全体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初步建构;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建构技巧后,再为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更复杂的材料,如细铁丝,让他们尝试连接和固定材料。

3 实际案例

以“自然探究”为课程理念,可以在户外建构区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自然材料应用实践。选取园区内的树枝、树皮、松果、鹅卵石、芦苇杆等自然材料,结合 3-6 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系列建构活动,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模式。

在小班“石头家园”主题活动中,教师提供直径 5-10 厘米的鹅卵石与浅底盘。幼儿最初随机堆叠石块,频繁出现坍塌现象。教师通过展示“动物垒石”图片引导观察,幼儿逐渐发现将大块石头作为基底、小块石头叠放上层的稳定性规律。三周后, 85% 的幼儿能独立完成三层以上的“石头小屋”建构,并自发用彩绳缠绕石块进行装饰,发展了空间感知与手部控制能力。

中班“树枝迷宫”项目中,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树枝与粉笔。幼儿先在地面用粉笔画出迷宫轮廓,再用树枝搭建路径。初期因树枝间距不均导致“道路”堵塞,教师组织幼儿测量树枝长度并分类摆放。经过多次调整,幼儿掌握了“长枝定主线、短枝分岔路”的建构技巧,部分幼儿还创造性地用树叶设置“迷宫陷阱”,在游戏中融入情节构思。

大班“生态城堡”综合建构活动中,幼儿整合多种自然材料:以树皮为城墙、芦苇杆为栅栏、松果为装饰。建构过程中出现“城墙倾斜”问题,幼儿通过讨论提出三种解决方案:增加底部石块配重、缩短城墙高度、用藤蔓固定相邻树皮。最终他们选择组合方案,既保持城堡高度又确保稳定性,展现了初步的工程思维。

该实践表明,自然材料的可变性为幼儿提供了多元探索机会。教师通过环境创设、材料分层投放与适度引导,使幼儿在解决建构问题中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与合作意识,实现了自然教育与建构游戏的有机融合。

4 结束语

总之,自然材料在幼儿园户外建构游戏中的应用策略,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游戏体验,还促进了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我们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既安全又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让他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创造与合作。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自然材料的应用方式,不断优化游戏策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让我们携手努力,让自然之光照亮幼儿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 嵇越越 . 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的建构及其活动实施策略 [J].智力 , 2024,(30): 72-75.

[2] 李雨彤 . 幼儿园自然教育户外区域的设计研究 [D]. 洛阳师范学院 , 2024.

[3] 周颖 . 自然教育视域下幼儿园户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D]. 海南师范大学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