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道法生活化教学策略与课堂实效提升路径

作者

徐东平

湖北省监利市红城乡初级中学 433309

引言

初中道法是塑造学生三观、培育道德与社会认知的关键课程。但传统教学常因内容脱离生活、教法单一,导致学生兴趣缺缺、成效不足。随着教育革新,生活化教学理念兴起,其能让道法知识贴近学生日常,唤醒学习热情,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道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现象充满探究欲。将生活元素融入道法堂,能化解知识抽象性,提升学习吸引力。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以学生校园生活中因争抢文具产生矛盾,后通过互相道歉和解为例,创设情境。学生基于自身类似经历,能快速代入思考,理解友谊的特质与维护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生活化教学将知识与生活场景勾连,助力学生明确知识实践价值。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国国家机构》时,教师以社区居委会调解邻里纠纷、交警处理交通事故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国家机构职能。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能直观理解不同机构职责,进而在遇到身份证办理、医保咨询等生活问题时,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对应部门,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生活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培育搭建实践平台。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督导活动。学生在宣传分类知识、协助居民分类过程中,深化环保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提升道法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二、初中道法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情境需紧扣学生日常经验。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青春的情绪》教学中,教师可播放校园运动会真实视频:学生冲刺夺冠时的欢呼、接力失误后的懊恼等场景,直观呈现“喜、怒、哀、惧”等情绪类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视频中人物情绪产生的原因,自然导入“情绪的管理”教学,让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运用生活化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需贴近学生生活场域。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为例,教师可列举“食堂打饭插队”“共享单车随意停放”等校园内外常见现象,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行为违反了哪些规则?对他人和公共秩序有何影响?通过分析身边案例,学生能具象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从“被动接受规则”转向“主动辨析行为合理性”,提

升知识应用的针对性。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需对接课程育人目标。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少年当自强》后,可组织“社区微服务”活动:学生分组为社区老人制作防诈手册、协助整理快递驿站秩序等。在实践中,学生通过与居民互动,切身体会“责任”的内涵,将“少年担当”的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既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公共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向生活场域的延伸。

三、初中道法生活化教学提升课堂实效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解与运用

教师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力量。学校可定期组织生活化教学专题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开展讲座,搭建教师经验交流平台,助力教师深化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师自身需主动关注时事热点与学生生活,挖掘教学素材。

(二)建立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建立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学生在生活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

(三)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

初中道法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需要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可以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例如,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孩子从道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结论

初中道法生活化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案例教学、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加强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解与运用、建立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等提升路径,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道法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实现课堂实效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瑾琳 . 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青海师范大学 , 2023.

[2] 陆建飞 . 初中道法课生活化教学应用与分析 [J]. 文理导航 ( 上旬 ), 2022,(04):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