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球类项目(篮球/ 足球)“战术配合 + 实战对抗”教学模式的突破策略研究
王云忠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一、引言
篮球、足球作为高中体育课程的核心球类项目,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功能,更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战略思维、抗压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体育教学需注重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的综合培育,而 “战术配合 + 实战对抗”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教学模式 —— 战术配合是提升运动能力的核心,实战对抗是检验战术应用、锤炼体育品德的重要场景。然而,当前高中球类教学中,该模式的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教师将战术教学简化为 “黑板讲解”,忽视学生在动态场景中的战术理解;实战对抗多为 “自由组队比拼”,缺乏与战术目标的关联,导致学生虽掌握基础战术理论,却无法在实战中灵活应用;同时,教学评价侧重 “技能达标”,忽视战术应用效果与团队协作表现,进一步弱化了模式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目标分层重构,锚定 “战术 - 实战” 协同方向
传统高中球类教学目标多聚焦 “掌握某一战术(如篮球挡拆、足球传切)”“提升射门 / 投篮命中率”,缺乏对战术与实战协同能力的规划,导致教学方向模糊。突破策略需从 “分层重构目标” 入手,将单一技能目标转化为 “基础 - 进阶 - 高阶” 的分层目标体系,锚定战术与实战的协同发展。基础层目标聚焦 “战术认知与基础应用”,要求学生理解战术的核心逻辑(如篮球区域联防的防守职责、足球 4-4-2 阵型的跑位原则),并能在低对抗场景中完成基础战术配合;进阶层目标侧重 “战术适配与实战调整”,引导学生根据实战场景(如对手防守强度、场地局势)选择合适战术,具备简单的战术调整能力;高阶目标则指向 “战术创新与团队协作”,鼓励学生在高强度对抗中自主设计战术变式,形成团队默契与战略思维。这种分层目标既避免了 “一刀切” 导致的学生能力断层,又明确了 “战术学习为实战服务、实战对抗反哺战术优化” 的核心逻辑,让教学活动始终围绕 “战术 - 实战” 协同展开,为后续教学环节提供清晰方向。
三、教学内容系统整合,打破 “战术 - 实战” 割裂壁垒
传统教学中,战术内容与实战内容常呈 “分离状态”:先集中讲解战术理论,再开展独立的实战对抗,导致学生无法将战术知识迁移至实战场景。突破策略需通过 “系统整合教学内容”,打破二者割裂壁垒,构建 “战术嵌入实战、实战反推战术” 的内容体系。一方面,以 “实战任务” 为统领整合战术内容,不再孤立讲解单一战术,而是围绕具体实战目标(如 “篮球半场攻防突破对手联防”“足球边路突破创造射门机会”),将相关战术(如篮球传切配合、足球边路二过一)拆解为 “理论解析 - 分步练习 - 实战应用” 的连贯模块,让战术学习始终服务于实战任务;另一方面,在实战内容中融入 “战术反馈环节”,每轮实战后预留时间分析战术应用情况(如 “刚才的传切配合为何未成功”“防守战术如何应对对手反击”),引导学生从实战问题反推战术优化方向,实现 “战术学习 - 实战检验 - 战术改进” 的闭环。这种内容整合让战术与实战不再是独立环节,而是相互渗透、动态调整的有机整体,解决了“学用脱节” 的核心问题。
四、教学方法创新融合,激活 “战术 - 实战” 互动效能
单一的 “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 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在战术学习与实战对抗中的主动性,导致教学效能低下。突破策略需通过 “创新融合教学方法”,构建多元方法体系,激活战术与实战的互动效能。可引入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战术教学中创设贴近真实比赛的场景(如篮球最后 2 分钟落后 3 分的攻防情境、足球禁区前沿防守反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战术的应用时机与细节;采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战对抗中设定明确的战术任务(如 “本节实战需完成 3 次有效传切配合”“防守端需成功破解对手 2 次边路突破”),避免实战沦为 “无序比拼”;同时,结合 “数字化教学法”,利用视频分析工具回放学生的战术配合与实战表现,直观展示战术应用中的问题(如跑位时机偏差、传球路线选择不当),帮助学生精准改进。这些方法的融合,既兼顾了战术学习的逻辑性与实战对抗的动态性,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思考性,让 “战术理解” 在实战中深化,“实战能力” 在战术应用中提升。
五、教学评价多元升级,完善 “战术 - 实战” 反馈机制
传统教学评价多以 “技能测试(如投篮命中率、传球准确率)” 为核心,忽视战术应用效果与团队协作表现,无法全面反映 “战术配合 + 实战对抗” 模式的教学成效,也难以给学生提供针对性反馈。突破策略需通过 “多元升级教学评价”,构建 “过程 + 结果、个体 + 团队” 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更纳入 “战术应用效果”(如实战中战术配合的成功率、战术调整的合理性)与 “团队协作表现”(如传球意识、防守补位、沟通配合);在评价方式上,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结合,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战术练习、实战对抗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通过 “战术实战考核”(如完成指定战术目标的实战任务)综合评估能力;在评价主体上,引入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让学生在自评中反思战术应用问题,在互评中学习他人优势。这种多元评价不仅能全面、客观衡量教学成效,更能通过精准反馈引导学生优化战术应用与实战表现,形成 “评价 - 改进 - 提升” 的良性循环。
六、结束语
高中体育球类项目 “战术配合 + 实战对抗” 教学模式的突破,是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提升球类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教学目标分层重构明确协同方向、教学内容系统整合打破割裂壁垒、教学方法创新融合激活互动效能、教学评价多元升级完善反馈机制、教学保障体系完善筑牢实施基础,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 “学用脱节”的问题,推动学生从 “会技能” 向 “会应用、会协作、会思考” 转变,真正实现球类项目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健 . 高中篮球教学中“战术配合 + 实战对抗”模式的应用研究 [J]. 体育教学,2022(8): 45-47.
[3] 李明.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足球“战- 实战”一体化教学策略 [J].中国学校体育,2023(3):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