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张留国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蓝田中学

一、引言

美术鉴赏是初中美术课程的核心模块,不仅承担着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魅力的功能,更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文化视野与创新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要求美术鉴赏教学突破传统 “教师讲解作品背景、学生记忆艺术特点” 的单向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鉴赏活动培育综合素养” 的互动模式。

二、教学情境沉浸式创设,激活学生审美感知

核心素养中的 “图像识读”“审美判断” 需以学生的主动感知为基础,而传统鉴赏教学中 “教师讲、学生听” 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优化策略需通过 “教学情境沉浸式创设”,搭建贴近作品内涵的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激活审美感知。

三、鉴赏思维深度化引导,培养学生审美判断

核心素养中的 “审美判断” 要求学生能独立、理性地评价美术作品,而传统鉴赏教学中 “教师给出结论、学生被动接受” 的模式难以培养这一能力。优化策略需通过 “鉴赏思维深度化引导”,设计阶梯式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 “表面感知” 走向 “深度思考”。可采用 “问题链引导法”,围绕作品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从基础层面的 “作品给你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作品运用了哪些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到进阶层面的 “这些美术语言如何服务于作品主题?”“你认为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再到高阶层面的 “你是否认同这种表达方式?为什么?”“该作品与你见过的其他作品有哪些异同?”,通过问题链推动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也可采用 “对比鉴赏法”,将风格相似或相反的作品放在一起(如将徐悲鸿的《奔马图》与韩干的《照夜白图》对比,或将梵高的《向日葵》与莫奈的《睡莲》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差异与关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此外,还可鼓励学生进行 “批判性思考”,允许学生对作品提出不同见解,如 “你认为这幅作品的不足在哪里?”“如果让你改编这幅作品,你会如何设计?”,通过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审美判断,落实 “审美判断” 素养目标。

四、文化内涵关联性挖掘,提升学生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中的 “文化理解” 要求学生能从美术作品中解读文化内涵,理解美术与文化、历史的深层联系,而传统鉴赏教学中 “孤立讲解作品” 的模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优化策略需通过 “文化内涵关联性挖掘”,打破作品的孤立性,构建 “作品 - 文化 - 历史” 的关联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可围绕作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如在鉴赏青铜器时,结合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讲解青铜器 “礼器” 的功能与文化象征;在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时,关联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分析作品中 “以人为本” 的表现手法。也可挖掘不同文化间的美术关联,如对比中国水墨画与日本浮世绘的艺术特点,分析二者的相互影响;对比中西方宗教美术的表现形式,理解不同宗教文化对美术的塑造作用。

五、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完善素养发展反馈

传统鉴赏教学评价多以 “学生是否记住作品知识点” 为核心,无法全面反映 “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等素养的发展情况。优化策略需通过 “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从评价内容、方式、主体三个维度优化,形成完善的素养发展反馈机制。在评价内容上,突破 “知识记忆” 的局限,纳入素养导向的指标:如 “图像识读能力” 可通过 “能否准确识别作品的美术语言”“能否描述作品的视觉特点” 评估;“审美判断能力” 可通过 “能否清晰表达对作品的审美观点”“能否给出合理的评价依据” 评估;“文化理解能力” 可通过 “能否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能否关联作品与文化背景” 评估。在评价方式上,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结合: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课堂鉴赏讨论、小组探究中的表现,如发言的深度、思维的活跃度;终结性评价可采用“鉴赏报告”“创意表达” 等形式,如让学生撰写某一作品的鉴赏分析报告,或通过绘画、文字、手工等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综合评估素养水平。

六、教学资源跨学科拓展,丰富鉴赏内容维度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多元化的内容支撑,而传统鉴赏教学资源多局限于教材中的经典美术作品,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优化策略需通过 “教学资源跨学科拓展”,打破学科边界,整合多领域资源,丰富鉴赏内容维度。可整合 “语文资源”,如将唐诗宋词与中国山水画结合,让学生通过文学意境理解美术作品的情感内涵;将寓言故事与插画作品结合,分析美术对文学内容的视觉转化。可整合 “历史资源”,如围绕某一历史时期(如唐朝、文艺复兴),整合该时期的美术作品、历史事件、社会文化,形成 “历史 + 美术” 的主题鉴赏单元,让学生从历史视角理解美术的发展脉络。可整合 “科学资源”,如在鉴赏写实主义绘画时,关联透视学、色彩学知识,分析科学对美术写实技巧的影响;在鉴赏现代新媒体艺术时,结合信息技术知识,理解科技与美术的融合创新。还可整合 “生活资源”,如引导学生鉴赏校园环境中的美术元素(如建筑设计、景观布置)、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作品(如产品包装、服装图案),让学生感知 “生活处处有美术”,拓宽鉴赏视野。这种跨学科资源拓展能让鉴赏内容更丰富、更立体,为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提供支撑。

七、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优化,是落实新课标育人目标、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教学情境沉浸式创设激活审美感知、鉴赏思维深度化引导培养审美判断、文化内涵关联性挖掘提升文化理解、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完善素养反馈、教学资源跨学科拓展丰富内容维度,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鉴赏教学与核心素养脱节的问题,推动美术鉴赏教学从 “知识传授” 向 “素养培育” 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与美术教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大根.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J]. 中国美术教育,2023(2):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