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链”视角下循环式体能游戏与农村幼儿动作发展关联
尹虹
四川美丰寿丰实验学校
引言
就农村幼儿教育而言,幼儿动作的发展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资源的制约,农村幼儿的体能教育受到了挑战。“器械链”视野下循环式体能游戏将各种器械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循环的方式进行体能活动,给农村幼儿的动作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农村幼儿体能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器械链”视角下循环式体能游戏与农村幼儿动作发展关系
从“器械链”的角度来看,循环式体能游戏和农村幼儿动作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而多元的联系。循环式体能游戏通过对各种器械进行合理的配置,犹如构建了一个有机的“器械链”, 对儿童动作发展起到了丰富的刺激作用,因而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农村幼儿参加此类游戏需要动员全身肌肉和关节进行不同器械之间的切换动作,以促进全身协同运动能力的提高。游戏内渐进式负荷梯度的设定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助于儿童动作稳定性的逐渐提高,避免因为难度过大而带来挫败感。在情境任务的推动下,儿童为了完成具体任务而积极探索器械玩法以刺激自主动作产生,促进了动作创造性和灵活性。而群体协作机制则促使儿童在交往中,依据同伴的行动和整个游戏的进度,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实时的动态的调整,提高行动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从各方面促进农村儿童行动的发展。
二、“器械链”视角下循环式体能游戏与农村幼儿动作发展路径
(一)融合跨域器械配置激活全身协同运动
基于“器械链”观点的循环式体能游戏,整合跨域器械配置对于激活农村儿童全身协同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创新结合普通轮胎,木梯和竹竿等自然材料。如在空旷的户外场地上,间隔布置轮胎,并在轮胎上搭设木梯,构成一条高高低低的道路,然后在木梯间横放竹竿,以帮助幼儿手扶或者飞跃。幼儿穿梭于这种器械组合之间,两脚平衡地走着轮胎,两手需要扶着木梯或者竹竿,全身的各个部位都需要协同发力,这样才能活化全身的肌肉和关节投入到活动中。爬木梯的过程中,上肢的力量推动人体往上走,下肢的配合找到着力点,而核心肌群的发力则保持了人体的稳定性;在横跨竹竿的过程中,眼睛,双手和双脚都需要准确地相互配合才能判断出远近和高低。该跨域器械配置突破单一器械限制,使儿童在变换使用不同种类器械时,对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动作进行全方面的锻炼、平衡和其他各种动作能力以达到有效启动全身协同运动。
(二)构建渐进式负荷梯度引导动作稳定发展
构建渐进式负荷梯度,是指导农村儿童动作平稳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跳跃动作训练为例,前期,可以在地上放几个低矮且间距很小的泡沫垫,孩子只要跳得很小,便可以由一垫跳到另一垫,低起始阶段的高负荷适合儿童对跳跃动作的最初尝试和熟悉,可以帮助儿童树立动作自信和避免由于过高难度带来的害怕或者挫败感。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逐步加大泡沫垫高度和间隔距离或改用稍重且更具有挑战性的橡胶垫以增加跳跃难度和负载,督促孩子调节腿部肌肉力量输出,提高腿部爆发力和动作协调性。在后续阶段,设置一些具有情境性的跳跃任务,如在“小兔子回家”的游戏中,幼儿需要跳过不同高度和宽度的“小溪”(以彩色胶带标地),“小溪”的难度随游戏进程逐步递增。这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渐进式的负荷设置符合儿童动作发展规律,使儿童在不断迎接新的挑战的同时,动作稳定性也能逐渐增强,达到动作能力稳定发展。
(三)运用情境任务驱动激发自主动作生成
采用情境任务驱动,可以有效地刺激农村幼儿产生自主动作。创设了“森林探险”场景,游戏区设置了一些由树枝和树叶构建的“山洞”, 彩色绸带仿真的“河流”, 挂有小铃铛的“藤蔓”等。任务的设定是让幼儿扮演“小探险家”的角色,他们需要穿越“山洞”, 越过“河流”, 并攀爬“藤蔓”, 以寻找藏在终点的“宝藏”(可做几张小贴纸,也可做个小玩具)。在这一情景下,儿童为了完成使命而独立地探究穿越各种障碍。当他们遭遇“山洞”时,他们或许会选择如爬行、蹲下行走或是侧身穿越等多种方式;在穿越“河流”过程中,一些幼儿试图进行单脚跳、两脚并拢、或可能进行助跑跳等;爬“藤蔓”,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安全判断选择适当的抓握方式及攀爬节奏。这一情境任务驱动模式从传统单一动作训练枯燥乏味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的同时,主动产生多样化的运动,增强运动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四)借助群体协作机制促进动态动作调节
群体协作机制对于循环式体能游戏的开展,对于促进农村儿童动态动作的调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了“接力大破关”, 把孩子们分为若干组,每一组孩子都要按顺序完成跑过障碍物,爬上小滑梯,把沙包扔到规定的地方等一系列的动作任务。小组接力时,孩子需随时注意同伴动作的完成和全组进度。看到前一个伙伴跑环节慢、后一个孩子等接力时可能事先调整好起跑姿势、增加起跑力度来期待他这个棒被收回的时机;如果同伴在攀爬滑梯时遇到困难,旁边的幼儿可能会口头指导,如“首先要双脚踩住,双手紧紧握住”, 同时自己在脑海中也会回顾和强化攀爬动作的要点,以便自己攀爬时能更顺利。在组内总体进度滞后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一起商量更改策略,如调整各部分动作节奏、加快一些简单的动作速度、专心克服难度较大的任务等。通过这样的群体协作,儿童在交往中会根据外界的反馈对自己的行动进行持续的实时的动态的调整,提高行动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还能发展团队合作精神。
结束语
总之 ,“器械链”视野中的循环式体能游戏以多元路径的方式密切关联着农村儿童的动作发展,并有效地推动儿童动作能力的提高。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器械配置和游戏设计等问题,加深评价农村幼儿教育运用这一模式的成效,促进农村幼儿体能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冉, 刘展, 李小京, 屈萍. 约束模型视角下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教学干预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一农村幼儿园学前儿童为例[J]. 体育科学 , 2021,41(02): 51-58.
[2] 刘莹莹 . 山东省 3~6 岁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特征研究 [J]. 山东体育科技 , 2018,40(03): 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