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双减”背景下六年级数学作业设计、 批改与辅导的实践探索

作者

崔晓霞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第五小学

一、引言:政策背景下的作业改革势在必行

(一)研究缘起与现实意义

2021 年“双减”政策的颁布犹如教育领域的一场革新风暴,其核心在于通过控制作业总量与校外培训时长,还原教育本真。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传统作业体系长期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重书面练习轻实践应用。现以所任教的城区六年级班级为例,实施政策前学生日均数学作业时长超 70 分钟,其中机械性计算占比达 65% ,而涉及生活应用的题目仅占 12% 。这种“量质失衡”的作业模式不仅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桎梏了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双减”背景下的作业优化策略,具有三重现实价值:一是通过科学设计将作业时长控制在政策要求的60 分钟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特长;二是借助分层作业与实践任务,实现从“统一训练”到“精准赋能”的转变;三是推动教师从“批改匠”向“指导者”角色转型,促进专业成长。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所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撬动深度学习的支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扫描

国外作业研究早在上世纪70 年代就已突破知识巩固的范畴,美国教育学家布罗菲提出的“作业三维目标”(知识巩固、技能迁移、情感发展)至今仍具指导意义。日本“宽松教育”背景下开发的“数学日记”“超市购物预算”等作业形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值得借鉴。

国内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相关研究呈井喷态势。程晓红(2022)提出的“情境化作业设计五步法”为书面作业创新提供了操作范式;杨吉存(2022)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分层作业对六年级学生成绩提升的显著作用。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针对城区高年级学生的特异性研究不足,二是缺乏作业设计、批改、辅导的系统性整合策略。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维度

本研究采用“三维联动”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梳理作业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迭代优化策略;借助个案追踪(选取15 名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验证效果。

创新之处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构建“目标—设计—实施—评价”的闭环体系,强调三者的协同效应;其二,开发“城区儿童数学认知发展量表”,为分层作业提供科学依据;其三,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作业批改,实现过程性评价的可追溯性。

二、政策解读与现状剖析:作业改革的双重坐标.

(一)“双减”政策的数学作业要求解码

政策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规范可概括为“四限四增”:限制书面作业时长(三至六年级 ≤60 分钟)、限制机械重复练习、限制家长批改任务、限制统一作业标准;增加分层设计、增加实践探究、增加多元评价、增加兴趣激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解读文件特别指出:“六年级数学作业要兼顾毕业升学需求与素质培养,避免陷入‘应试强化’的误区。”

对比传统作业模式,新要求呈现三大转向:从“统一规格”转向“个性适配”,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难度层级;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关注”,如批改时重视解题思路分析;从“封闭训练”转向“开放应用”,如增加测量、调查等生活实践任务。

(二)六年级数学作业的现状痛点调研

通过对某城区A 小学的深度调研,发现作业体系存在结构性问题:

—设计环节:书面作业占比 82% ,其中教材原题直接挪用率达65% 。在“百分数应用”单元作业中,仅有 2 道题涉及生活场景(如计算商场折扣),缺乏让学生调查家庭理财收益等实践任务。分层作业存在“伪分层”现象,部分教师仅按题目数量分层,未考虑思维难度差异。

—批改环节:教师全批全改占 91% ,平均每份作业批改耗时 2.3分钟,评语中“优”“良”等模糊评价占 78% ,缺乏具体反馈。

—辅导环节:课后辅导集中在放学后 30 分钟,仅能覆盖 20% 的学生。错题讲解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未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错误根源。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停留在“减数量”层面,未能把握“提质量”的核心;作业设计仍受“应试惯性”影响,缺乏对数学素养培养的系统思考;信息化工具应用不足,批改效率低下。

三、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从“量的控制”到“质的提升”

(一)四维设计原则的构建与应用

1. 科学性原则:以课标为纲,遵循认知规律。在“分数混合运算”单元,设计“基础计算(整数分数互化)—情境应用(工程问题)—拓展探究(自编题目)”的三级进阶作业,符合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逻辑。

2. 趣味性原则:融入游戏化元素。设计“数学密室逃脱”作业:学生需破解“密码锁”(如解比例方程)获取线索,最终找到“宝藏”(数学规律)。某班实施该作业后,完成正确率从 68% 提升至 89% 。

3. 分层性原则:建立“动态分层”机制。根据课堂表现与作业反馈,将学生分为“基础巩固层”“能力提升层”“拓展创新层”,每周动态调整。如“圆柱体积”作业:基础层计算标准圆柱体积;提升层解决“不规则圆柱形容器装水”问题;创新层探究“等体积圆柱与圆锥的高径比”。

4. 实践性原则: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学习“统计”后,让学生分组调查社区超市三类商品的月销量,分析促销策略对销量的影响,并形成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 程晓红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J]. 教育进展 , 2022(05):45-49.

[2] 杨吉存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六年级作业设计的研究 [D].西南大学 , 2022.

[3] 王小明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21(11):78-83.

[4] 李华 . 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的实践与思考 [J]. 数学教育学报 , 2023(03):65-68.

[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双减”政策解读与实施指南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