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意象鉴赏 + 文化传承”融合策略的实践研究
吕补军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引言
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的意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更是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精神的凝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意象鉴赏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环节,而文化传承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二者的融合既是提升诗歌教学深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当前,部分诗歌教学存在 “重意象解析轻文化挖掘” 或 “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的问题,未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本文基于古代诗歌的文化属性与教学规律,探索 “意象鉴赏 + 文化传承” 的融合策略,以期为古代诗歌教学注入文化生命力,促进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传承文化基因。
一、解析意象的文化渊源,构建意象与文化的关联纽带
意象的形成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传统、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解析意象的文化渊源是实现 “意象鉴赏 + 文化传承” 融合的基础。古代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固定的象征意义,如 “柳” 与离别文化、“月” 与思乡情怀、“梅兰竹菊” 与君子品格等,这些意象的象征内涵根植于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追溯意象的起源与演变,了解其背后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俗习惯等文化元素,让学生认识到意象不仅是诗歌的艺术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梳理意象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如 “杜鹃” 意象与蜀地传说的关系、“鸿雁” 意象与古代通信方式的联系等,能让学生在理解意象含义的同时,触摸到文化的脉络,使意象鉴赏成为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为文化传承奠定认知基础。
二、结合时代语境解读意象的文化特征,把握文化的时代性与延续性
不同时代的诗歌意象既承载着共性的文化基因,又因时代语境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意象是融合二者的重要路径。古代诗歌的意象运用深受时代文化风尚的影响,盛唐的昂扬气象赋予 “边塞” 意象雄浑壮阔的特质,宋代的理学思潮使 “山水” 意象蕴含哲思意味,元代的世俗文化让 “市井” 意象更具生活气息。教学中,需将意象置于具体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意象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态与文化内涵,如比较不同朝代 “思乡” 主题诗歌中“月” 意象的情感差异,探究其与时代社会状况、文人精神风貌的关系。这种解读方式既能让学生理解意象的时代性,看到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又能把握意象中不变的文化内核,如对家国的眷恋、对美好的追求等,从而认识到文化的延续性,在历史脉络中深化对意象与文化的理解。
三、通过意象体悟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文化认同感与共情力
意象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凝练,通过意象鉴赏引导学生体悟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审美追求,是实现文化传承内化的核心环节。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承载着 “天人合一” 的生态智慧、“家国同构” 的价值取向、“刚健有为” 的精神品质等深层文化内涵,如 “青松”“翠竹” 体现的坚韧品格,“孤舟”“归雁” 蕴含的家国情怀,“大漠”“长河” 展现的雄浑气魄,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图谱。教学中,需超越对意象表层含义的解读,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体悟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与文化精神。通过分析意象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如从 “民生” 相关意象中体会 “民为邦本” 的思想,从 “自然”意象中领悟 “道法自然” 的智慧,能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与文化产生共情,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文化精神的内化传承。
四、引导意象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承,激活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意象的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意象进行当代解读与运用是融合策略的延伸。古代诗歌的意象系统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需打破“复古” 思维,鼓励学生结合当代生活与个人体验,赋予传统意象新的内涵与表达形式。例如,引导学生思考 “云”“山” 等意象在当代诗歌、散文中的新呈现,或尝试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 “乡愁”“理想” 等主题中的经典意象,探索传统意象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意象文化内涵的理解,更能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培养其在传承中创新的意识,使古代诗歌的意象文化在当代依然保持生命力,实现从 “理解传承” 到 “创新发展” 的升华。
五、创新教学方法激活文化传承意识,实现鉴赏与传承的深度融合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动 “意象鉴赏 + 文化传承” 深度融合的保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化参与感与传承意识。传统诗歌教学中,意象解析多依赖教师讲解,文化传承易沦为知识灌输,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践中,可采用情境体验、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如通过 “意象文化故事会” 让学生分享意象背后的文化故事,开展 “同一意象的跨时代对话” 比较阅读活动,或组织 “传统意象当代创作” 实践项目等。这些方法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在参与中深化对意象文化的理解;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意象与相关的绘画、音乐、民俗等文化元素相结合,如将 “梅” 的意象与书法中的“梅”、戏曲中的 “梅” 相联系,构建多感官的文化体验,让学生在立体感知中提升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实现意象鉴赏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结束语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 “意象鉴赏 + 文化传承” 的融合,是将审美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挖掘意象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鉴赏中触摸文化、在传承中深化理解。从解析文化渊源到把握时代特征,从体悟精神内核到实现创造性转化,再到创新教学方法,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了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然而,融合过程中需避免过度解读或文化说教,应坚持以诗歌文本为基础,以学生体验为核心,让文化传承自然融入意象鉴赏的过程。未来,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这种融合将不仅提升古代诗歌教学的品质,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 叶嘉莹 . 迦陵论诗丛稿 [M]. 北京:中华书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