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
周琴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第三中学 626000
在当今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深挖教材思政内涵,精准定位融合支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教育工作者需要系统分析课本内容,准确把握思想教育结合点。具体实施时建议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需要整体把握教材体系,从章节框架到具体知识模块,辨识其中包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例,应当着重突出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与集体认同感,将这些要点作为教学融合的核心。接下来应当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对教材中的教育要素进行分类整理,选取适合该年龄段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化。例如针对初中生思维特点,可将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转化为生活化场景或人物故事,帮助学生形成具象认知。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多元方法开发教材价值:参考教参中的教学建议部分,其中通常包含对育人元素的专业分析;定期开展学科组研讨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交流教学案例;关注社会动态与生活实际,建立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比如在讲解 "责任与角色同在 " 单元时,可引入社区防疫志愿者的真实案例,通过角色模拟活动让学生体会不同社会身份的责任要求,逐步培育其公民意识。这种基于教材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活思政育人活力
在常规的课堂环境中,教学常常侧重于教师的单向讲解,导致学生参与程度偏低,这种模式对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机融入构成了障碍。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教学形式的革新,以充分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活力。首要的策略是引入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关联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亲身体验和感知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要素。举例来说,当探讨“诚实守信”这一核心价值时,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商场购物”的模拟情境。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在互动中演绎购物时可能发生的失信行为。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与不良后果,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刻体认“诚实守信”不可或缺的价值。其次,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另一关键途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讨与协作探究,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在小组内部,成员们能够自由交流各自的见解与思考,相互激发灵感,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围绕“关爱他人”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布置小组任务,要求成员们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如何践行关爱。每个小组总结讨论成果后推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则进行评议与补充。这种协作式学习不仅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更在观点的碰撞与交融中深化了他们对思想政治内涵的理解。此外,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与互动维度。教师可借助播放精心筛选的、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视频或音频素材,使学生对抽象的思想政治元素获得更为直观、生动的感受。在阐释“维护国家安全”这一重大议题时,播放权威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片,能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公民应尽的责任与方法。同时,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开展异步或同步的线上讨论、便捷的作业提交与反馈等活动,有效延展了教学的物理空间与时间边界。综合运用上述创新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热情,为思想政治元素更自然、更深入地融入教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3 拓展实践育人路径,强化思政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空间,亟需构建多维实践场景促进认知转化。教育机构应当系统规划课外实践模块,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访与基层志愿服务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当青少年置身革命历史场馆时,展柜中的文献实物与墙面的纪实影像形成时空对话,使抽象的国家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文化认同,这种沉浸式体验能有效激发青年群体的集体荣誉感。在社区服务场景中,组织学生参与公共空间维护、老年群体关怀等具体事务,有助于培育公民意识与社会担当。主题性教育活动作为课堂延伸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以 " 法治在我心中 "演讲竞赛为例,参赛者在资料搜集、讲稿撰写过程中自然完成法律知识的深度学习,而现场陈述环节则搭建起观点碰撞的互动平台,这种参与式学习显著强化了规则意识的形成机制。家校协同作为教育闭环的关键节点,要求校方通过定期沟通机制向家庭传递德育理念。家长作为首要示范者,其日常言行对子女价值观塑造具有渗透作用,例如在诚信教育、代际沟通、公共秩序遵守等方面建立家庭行为规范,能够实现思政要素的生活化内化。
综上所述,将思政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深挖教材思政内涵,精准定位融合支点,能够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活思政育人活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拓展实践育人路径,强化思政教育实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樊伟 .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 2025,(15): 117-119.
[2] 骆奇 . 例析素养本位的单元整体教学优化——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为例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25,(05): 44-47.
[3] 蔡秀清 . 指向法治观念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19):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