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作者

胡爱清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实验小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需从不同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教师要认真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优化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意义

(一)优化学校教育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教育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面对许多挑战。教师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一些地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不足,而导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1]。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性格,优化学生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

(二)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的必要

心理健康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可以强化学生自主思维,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明辨善恶的思维。教师通过科学措施,优化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进而实现小学教育水平提高。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心理辅导体系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时也面对着社会适应多种压力,构建多元化心理辅导体系,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创新咨询形式和教育内容 [2]。例如,教师为了构建多元化的心理辅导体系,通过设计心理咨询室,结合专业心理学知识,对不同文化背景遇到的问题了如指掌。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让学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性。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家庭中,教师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和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落实个性化辅导,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教师专业素养高低,对于教学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学校为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师资团队,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工作,引导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不同方式,增加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意识。例如,学校重视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举办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参与模拟咨询和角色扮演,感受学生心理健康和情绪需求,同时配合专家授课,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做好心理干预和指导工作,进而构建科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小学阶段是构建校园文化氛围的关键,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归属感,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落实多维度教学措施。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组织课外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面对积极的价值观,构建宽容的新的环境。小学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组织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构建交流,互动的舞台,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新课标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要通过日常沟通,建立深厚的情感,学生乐于向教师提出建议。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从而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可以从档案和反馈机制出发,优化学生心理状况,制定更加准确的心理辅导方案持续推进。教师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适当地调整教学辅导策略,保障健全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例如,教师为学生制定一份相信的心理健康档案,优化评估记过,特别是辅导过程中,教师通过档案对学生心理状态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学校建立反馈机制,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保障和优化教育辅导效果,通过档案记录和跟踪反馈,实施调整辅导策略,进而获得团队和社会的支持。

(五)各个学科优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优化日常教学,对心理健康性格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教师重视各个学科优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积极发挥自身引路人的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心态,营造优秀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落实,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正确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和地位,通过落实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优化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宋玲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C]//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2019.

[2] 张仁芳 , 李涛 .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小学教师培训 , 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