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刘永宏
库车市第四中学
一、引言
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理科知识的重要工具,更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明确将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列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学设计需围绕素养培育展开,打破传统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向教学模式,构建 “情境 - 问题 - 探究 - 应用” 的教学闭环。然而,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仍存在诸多与新课标脱节的问题:部分教师将教学目标局限于 “掌握公式定理、提高解题技巧”,忽视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例题为核心,缺乏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的关联,导致学生难以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与思维训练的机会;教学评价侧重 “纸笔测试成绩”,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这些问题制约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新课标育人目标的落地。因此,探索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教学目标素养化重构,锚定核心素养培育方向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多以 “知识掌握” 为核心,如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缺乏对核心素养的明确规划,导致教学方向与新课标要求脱节。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需先实现 “教学目标素养化重构”,将单一知识目标转化为 “知识 + 素养” 的融合目标,锚定核心素养培育方向。具体而言,需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将核心素养拆解为可操作、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在 “数学抽象” 素养方面,目标可设定为 “能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从购物折扣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在 “逻辑推理” 素养方面,目标可设定为 “能通过归纳、演绎等推理方法推导数学定理,论证数学结论的合理性”;在 “数学建模” 素养方面,目标可设定为 “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如将利润最大化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种素养化目标既保留了知识学习的基础要求,又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让教学活动始终围绕 “知识习得与素养提升同步推进” 展开,避免教学陷入 “重解题、轻素养” 的误区。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整合,搭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
新课标强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要求教学内容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抽象例题,与生活场景脱节,导致学生 “会做题但不会用数学”。优化策略需通过 “教学内容生活化整合”,打破教材内容的封闭性,搭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创新,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活力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多采用 “教师讲授 + 学生模仿练习” 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自主探究与思维训练的机会,难以培养新课标要求的逻辑推理与创新能力。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需实现“教学方法探究式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活力。可采用 “问题驱动教学法”,以具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与系统思维能力。这些探究式方法的创新,能让学生从 “被动听” 转变为 “主动探”,在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核心素养。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优化,完善素养发展的反馈机制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评价以 “纸笔测试” 为核心,评价内容侧重知识记忆与解题技巧,评价结果以分数为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也难以给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反馈。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需 “关注过程、多元主体、综合素养”,优化策略需通过 “教学评价多元化优化”,构建完善的素养发展反馈机制。在评价内容上,突破 “知识测试” 的局限,将核心素养纳入评价范畴,如评价学生的 “数学建模能力”(能否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逻辑推理能力”(解题过程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数学表达能力”(能否清晰阐述解题思路);在评价方式上,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课堂探究、小组合作、作业完成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采用 “纸笔测试 + 实践任务” 的形式,如让学生完成 “设计校园绿化面积计算方案” 的实践任务,综合评估学生的素养水平;在评价主体上,引入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的多元主体,让学生在自评中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这种多元化评价不仅能全面、客观地衡量教学成效,更能通过精准反馈引导教学改进与学生自我提升,形成 “教学 - 评价 -改进” 的良性循环。
六、结束语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化,是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教学目标素养化重构锚定培育方向、教学内容生活化整合搭建实践桥梁、教学方法探究式创新激发思维活力、教学评价多元化优化完善反馈机制、教学资源数字化拓展丰富呈现形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设计与新课标要求脱节的问题,推动高中数学教学从 “知识传授” 向 “素养培育” 转型。未来,还需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细化设计策略,探索 “跨学科融合”的数学教学设计,如将数学与物理、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成长为具备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尚志,史宁中。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李善良。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J]. 数学教育学报,2021(3):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