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路径
张显惠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第三中学 626001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不足、家校协同不够等。因此,探索有效的法治意识培育路径,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堂渗透:深挖教材筑牢法治根基
课堂教学无疑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核心场域。在该课程中,充分发掘教材内涵,将法治教育内容不着痕迹地整合进日常教学流程,构成了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根基。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准确识别其中潜藏的法治教育要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从而精心构思教学活动。当阐释法律知识时,应避免仅停留在抽象理论层面。生动的实际案例、贴切的比喻等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还原为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例如,在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内容时,课堂上引入若干校园欺凌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剖析,有助于他们辨识其中涉及的具体法律议题。学生由此能切实领悟法律对未成年群体的特殊保障机制,以及触犯法律可能引发的现实后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亦可安排小组围绕议题展开讨论,激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从而锻炼其法治思维和问题解析能力。法治教育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同样不容忽视。从初一到初三,伴随学生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提升,法治教育的内容深度与难度需逐步递进。初一阶段,教学重心宜放在基础规则认知和常见法律常识的建立上;进入初二,则需深化学生对法律功能及其价值的理解,同步塑造其关于权利与责任的正确观念;及至初三阶段,核心目标应转向培育学生坚定的法治信念和强烈的社会担当,使其深刻体认法治对于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性。
2 活动实践:多元体验增强法治认知
法治意识的生根发芽,单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离不开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亲身参与中获得对法治更真切的体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平台,精心设计并实施诸如“模拟法庭”、法治讲座、法治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在众多实践形式中效果尤为突出。它让学生分别承担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人等法庭角色,完整模拟真实的庭审流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庄严与公正不可侵犯。活动中,参与者必须主动查阅关联的法律条文与资料,清晰把握案件事实及其法律依据,动手撰写所需的法律文件,并在庭上展开辩论交锋。这些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运用法律思考问题和清晰表达观点的能力。同时,透过模拟过程,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到违法犯罪行为所要承担的沉重代价,从而在内心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举办法治讲座同样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路径。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法律界的实务专家、法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开展讲座。讲座内容应力求广泛,覆盖“宪法”、“刑法”、“民法”等多个重要法律领域。主讲人需擅长结合真实发生的案例,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阐释法律条文与实际应用。参与讲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前沿的法律条文修订内容以及司法实践的最新走向,有效拓宽了他们的法律视野。讲座尾声设置互动问答环节也很有价值,便于学生与专家进行直接沟通并提出疑问,专家则能当场解答学生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具体法律困惑。
3 家校协同:合力共育营造法治氛围
家庭始终是塑造学生成长的首要场所,家长无可争议地承担着孩子启蒙老师的角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里,推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作联动,构筑统一的教育力量,对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育具有决定性意义。关键在于促使这两个主体紧密携手,协力创设优质的法治养成环境。学校能够借助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平台,清晰阐明法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与家长探讨如何在家庭场景中有效实施相关教育的方法技能。重点在于引导家长于日常点滴中,有意识地强化子女对规则的认知及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这体现在教导孩子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珍惜公共物品、充分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等具体行为上。此外,值得鼓励的是家长陪伴孩子共同学习基础法律条文,一道审视社会上备受关注的“法治热点”议题,甚至在家庭内部定期组织关于法律实践的讨论交流。借助这些途径,家长得以转型为子女法治观念养成的关键引导者,最终令法治教育深度渗透进家庭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家长的积极配合不可或缺,应主动关注子女在校的学习状态与生活表现,保持与教师群体的常态化沟通。一旦察觉到孩子可能存在不当行为或法治观念模糊的迹象,务必第一时间与教师展开协商,共同探寻干预对策,如此才能真正凝聚家校协同教育的合力。设想这一场景:若孩子在校内出现欺负同伴的行为,家长的责任不仅局限于口头批评,更需引导其深刻理解该行为的违法本质与社会危害性,从而协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与行为规范准则。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课堂渗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筑牢法治根基;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法治认知,将法治意识内化于心;通过加强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参考文献
[1] 樊伟 .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2025,(15): 117-119.
[2] 骆奇 . 例析素养本位的单元整体教学优化——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为例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25,(05): 44-47.
[3] 蔡秀清 . 指向法治观念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19):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