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苏平
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实验学校 610200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概念教学至关重要。然而抽象概念常让学生理解困难。生活实例与数学概念教学的结合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活实例能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 生活实例在教学中的价值
1.1 促进概念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往往具有抽象性特征,若仅依赖教材定义与公式推导,学生易陷入机械记忆困境。生活实例作为连接抽象知识与具象经验的桥梁,可将无形的数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认识“平均分”概念时,教师可创设分糖果、分文具盒等生活场景,使学生在模拟分配过程中自然领悟“每份数量相等”的核心内涵。这种具身认知方式能激活学生的多感官参与,通过视觉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述等多元路径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当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符号建立对应关系时,原本孤立的概念便获得了现实依托,其内在逻辑得以显性化呈现,从而突破思维发展的瓶颈期。
1.2 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恰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将数学概念嵌入购物结算、时间安排、测量物体等日常生活片段,能有效消除传统课堂的枯燥感。如教学“人民币单位换算”时,设置超市购物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在模拟付款找零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元角分的关系,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学习过程转化为趣味游戏。生活实例营造的熟悉氛围降低了认知负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形成“发现问题—探究规律—验证结论”的良性循环。当数学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背诵对象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求知。
2. 生活实例的选择策略
2.1 贴合教学目标
生活实例的选取必须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切忌为追求趣味性而偏离核心知识点。教师需精准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当前阶段应重点突破的概念维度。例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若选择切蛋糕的案例,重点应聚焦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建构;若采用分水果的场景,则需突出“等分”的必要性。同一生活素材在不同教学阶段应有差异化处理,低年级可通过实物分割建立感性认知,高年级则需引导抽象出分数单位的概念。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在有限情境中承载多重教育价值,既夯实基础知识,又预留拓展空间,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2.2 符合学生认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遵循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规律,生活实例的选择需与之匹配。低年段宜选用色彩鲜明、动态可视的素材,如用积木搭建理解立体图形特征;高年段可引入稍复杂的复合情境,如统计班级同学身高数据制作条形图。城乡差异也会影响实例的适切性,农村学校可更多利用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等本土资源,城市学校则可开发社区规划、公共交通等现代题材。关键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超出其经验范围导致理解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挑战性。适度的认知冲突能激发探究欲望,推动思维向更高层次跃迁。
2.3 具有典型性
典型生活实例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普遍性,能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二是代表性,包含该概念的关键要素;三是启发性,留有思维延伸的空间。以“周长”概念为例,测量课桌桌面、树叶边缘等常见物品比单纯计算规则图形更具教学价值,因为不规则形状的测量过程更能凸显“封闭图形一周长度”的本质特征。典型实例还需兼顾正例与反例的对比,如认识“直角”时,既要展示教科书、三角板等标准范例,也要呈现倾斜摆放的物品作为辨析材料。通过典型与变式的交替呈现,学生能在比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
3. 生活实例的运用方法
3.1 课堂导入运用
新课伊始的生活实例如同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发认知冲突:“为什么车轮总是圆的?”“电梯按钮为什么要排列成方阵?”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数学原理。导入环节的生活实例不宜过早揭示答案,而应制造悬念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冲动。例如教学“可能性”前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讨论降雨概率与实际天气的关系,自然引出随机现象的研究主题。精心设计的导入实例应像磁石般吸引学生注意力,将生活疑问转化为数学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心理基础。
3.2 讲解过程融入
概念形成阶段的关键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此时嵌入生活实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采用“剥洋葱”式层层递进的方法:先呈现完整生活情境,再逐步剥离次要因素提炼数学模型。如讲解“速度 × 时间 Σ=Σ 路程”公式时,从步行上学的时间计算入手,逐步过渡到自行车、汽车等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比较。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智慧。对于易混淆概念,可通过对比实验强化认知,如用不同容量的水杯倒水演示“容积”与“体积”的区别。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方式能使概念理解更加透彻。
3.3 课后巩固强化
课后练习是概念内化的重要环节,生活化习题设计能有效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可布置实践性作业,如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换算单位,记录一周家庭开支制作统计表。这类任务迫使学生跳出书本框架,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评价体系也应突破纸笔测试局限,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元形式。例如学习“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对称图案举办展览;学习“数据统计”后,组织班级运动会成绩分析活动。通过持续的生活联结,学生不仅能巩固知识技能,更能体会数学的实践价值,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生活实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意义重大。教师应重视生活实例的价值,科学选择与运用实例。不断探索创新运用方法,让生活实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其未来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俊钦 .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8(4):193-195.
[2] 蒋丽娜 . 试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21):2180.
[3] 王微 .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方法探究 [J]. 理科爱好者 ( 教育教学 ), 2021,(05): 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