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渗透路径
许巧艳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周集初级中学 223600
引言
互联网深度融入青少年生活,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对初中生影响渐增。培养初中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职责。但当前课程中,网络安全知识多以零散知识点呈现,缺乏系统整合,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一、网络安全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渗透现状
1.1 网络安全内容与课程体系融合度较低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里,网络安全知识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存在明显不足。课程大多围绕软件操作、网络应用等传统内容划分模块,网络安全内容常被边缘化,多以独立章节或零散知识点的形式呈现,未与其他模块形成有机关联。比如讲解网络应用时,没有同步融入账号密码保护知识;介绍数据处理时,遗漏了数据备份与隐私保护内容。
1.2 渗透方式缺乏实践性与情境化设计
网络安全知识的渗透方式存在实践性和情境化欠缺的问题。多数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模式,通过 PPT 展示安全案例、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教学中缺少真实情境创设,学生很难直观感受到网络安全风险的实际危害。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安全防护操作练习,像密码设置、病毒查杀等实操体验十分匮乏。
1.3 教师网络安全教学能力存在短板
教师网络安全教学能力的不足限制了知识渗透效果。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网络安全知识储备有限,对新型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将网络安全知识与课程内容融合的设计能力,无法有效挖掘各模块中的安全渗透点。同时,教师对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握不足,难以设计出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影响网络安全知识的有效传递。
二、网络安全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核心渗透路径
2.1 依托课程模块构建分层渗透内容体系
依托课程模块构建分层渗透内容体系是有效渗透的基础。根据课程不同模块的特点,梳理出与之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点。在基础操作模块,渗透设备安全使用、密码设置等基础安全知识;在网络应用模块,重点讲解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在数据处理模块,融入数据备份、隐私数据加密等知识。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设计,初级阶段侧重安全意识培养,中级阶段强化安全知识理解,高级阶段注重安全技能应用,让网络安全知识随课程推进逐步深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2 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深化渗透效果
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能显著深化渗透效果。结合初中生生活实际创设网络安全情境,如模拟网络诈骗场景、展示账号被盗后果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安全风险。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网络攻击者和防护者,在互动中理解攻击手段和防护方法。利用虚拟仿真工具,让学生体验病毒查杀、漏洞修复等操作过程,增强实践感知。
2.3 结合项目实践实现知识应用渗透
结合项目实践实现知识应用渗透是提升实效的关键。设计与网络安全相关的项目任务,如开展 “个人信息保护方案设计” 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应用个人信息识别、保护措施等知识。组织 “网络安全小卫士”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园内排查网络安全隐患,提出改进建议。在项目实施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安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置安全的网络账户、对重要文件进行加密备份等。
三、网络安全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渗透保障
3.1 完善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支撑体系
完善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支撑体系是渗透工作的保障。依据网络安全教育要求,细化课程标准中网络安全内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明确各学段的教学重点。开发配套教学资源,编写融合网络安全知识的教学案例集、课件和练习题库。建设网络安全教学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虚拟实验环境等,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优质外部资源,引入专业机构开发的网络安全教育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师开展渗透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确保渗透工作有序开展。
3.2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制定系统的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网络安全知识与教学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网络安全最新知识、课程融合方法、情境教学设计等方面。邀请网络安全专家、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和教学示范,分享教学经验和技巧。组织教师参与网络安全教学研讨活动,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促进经验交流与共享。
3.3 构建家校协同的安全育人环境
构建家校协同的安全育人环境能强化渗透效果。学校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网络安全问题。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和网络行为表现,共同商讨教育方法。邀请家长参与网络安全主题活动,如亲子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体验活动等,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在家庭中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管,配合学校巩固教学成果。
四、结论
网络安全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效渗透,需以现状为基础,优化渗透路径并完善保障机制。针对融合度低、方式单一、师资不足等问题,通过构建分层内容体系,实现知识与课程模块的有机融合;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应用能力。同时,完善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构建家校协同环境,为渗透工作提供全面支撑。唯有多方协同,才能让网络安全知识真正融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为其健康上网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亚.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网络安全教育[J].教育,2024,(18):108-110.
[2] 王乐天 .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J].青春期健康 ,2024,22(10):82-83.
[3] 贾瑞庆 . 大数据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07):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