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学习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作者

王娟茹

西安市莲湖区西电实验小学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学科教学面临新挑战、新机遇,美术是小学阶段重要学科,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备受关注。传统美术评价偏重结果导向,忽视过程考察,评价主体单一,内容片面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需要从核心素养视角入手,以评价改革助推美术教学变革。为此,尝试构建多元融合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模式,为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学习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样本。

一、核心素养导向,美术评价重构

美术学科评价应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美术评价偏重结果导向,过于注重技法训练,忽视了情感态度、审美素养等内在品质发展。单一评价主体、静态评价内容、封闭评价方式已不合时宜,需要变革创新,厘清美术核心素养内涵,立足唤醒审美意识、陶冶艺术情操、激发创新思维学科使命,优化评价价值取向,方为正道。在目标导向上应该关注美术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作用,将品格养成、创新实践、文化理解以及审美体验等纳入评价视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品质。教师须树立全人发展理念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关注个体差异突出评价发展性功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内驱力。

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美术评价体系,需要厘清评价改革方向路径,在评价主体方面要打破教师评价一家独大局面,积极倡导学生自评、生生互评,鼓励家长参与引入社区力量形成多元评价合力,充分发挥不同主体优势互补功能。评价内容应兼顾感知认知、创意表现、文化理解以及审美判断等维度,聚焦学生在美术实践中综合能力提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会贯通。评价方式须改进创新,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路径,运用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册、作品集等形式动态呈现学习轨迹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反思。教师还需注重评价结果运用,健全反馈改进机制,促进各评价主体之间信息共享,增强评价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对教与学双向调控功能。只有进一步深化评价内容、拓展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方式、强化结果运用才能构建起多维度、全过程、全员参与美术学习评价新格局,切实增强美术教育获得感。

二、多元评价融合,体系框架建立

评价主体应打破教师一言堂局面,广泛吸纳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通过多方视角交叉印证形成立体全面认知。评价内容应从静态结果向动态过程延伸,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以及创新实践等各维度表现,兼顾共性要求和个性特征,构建全维多层评价内容谱系。评价方式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课堂观察、作品分析、学习档案以及访谈交流等多种路径,灵活记录学生成长轨迹。通过融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构建起目标引领 - 过程监控- 综合测评一体化评价框架,形成评价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某小学为例该校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尝试变革美术学习评价模式。他们成立多元评价工作小组,邀请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家长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评价活动。任课教师重在把握总体发展方向,学生代表负责组织自评互评,家长志愿者则提供校外视角补充。评价内容上他们从技法训练拓展至材料探究、主题表达、视觉创意以及审美感悟等各方面,采用学习档案袋、作品集评析、主题活动观察等形式加以呈现。评价方式上,他们集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以及总结性评估于一体,动态记录学生学习历程。学期初以诊断性评价为主及时发现问题,学期中重在形成性评价改进教学策略,学期末侧重总结性评价,综合研判学习效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路径探索,评价模式创新

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相关教师为主体、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跨学科评价小组,明确分工职责为评价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制定科学管用评价方案,包含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流程以及评价反馈等关键要素,确保评价工作规范有序。丰富评价手段方式针对美术学科实践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积极开展作品展评、小组合作、情境体验以及综合项目等评价活动,采用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学生互评等灵活多样评价方式,全面评判学生核心素养。还需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反馈改进机制,将评价数据作为教师调整教学、学生自我完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切实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比如某小学在推进美术学习评价改革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相关任课教师、年级组长为主要成员,家长代表、学生骨干共同参与校级评价领导小组,形成评价改革共识,为创新评价模式奠定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学生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评价实施方案,明确评价导向、评价维度、评价周期以及评价标准等关键要素。在评价实践中该校立足美术学科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生成性评价活动,如以美丽校园我设计为主题组织校园美化方案征集评选,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开展小小画家进社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艺术馆、美术作坊接受专业人士点评。举办美术作品双周展,开放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共评通道,激发自主参评意识。针对综合实践项目,采取过程记录、成果汇报与展示等方式,全面评判学生表现。学校还注重评价结果运用,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任课教师和学生。教师据此优化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则对标对表查漏补缺,查找差距自觉改进学习方法。在多元主体协同、多种方式并举、评价反馈有效运用共同作用下,学校逐步构建起具有美术学科特色评价新模式,有力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为小学美术学习评价改革指明方向,通过融合多种评价模式,建立目标导向 - 过程监控 - 结果考察一体化评价框架,能较好回应新时代美术教育诉求。在实践探索中评价主体逐步多元化,评价内容日益立体化,评价方式不断创新化,评价结果运用更加科学化。未来仍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评价内容与标准,完善评价实施与反馈机制,提高评价专业化水平,真正实现评价服务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发展,为培养具备核心素养小学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汤发权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 教育艺术,2024,(04):73-74.

[2] 孙惠芳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J].亚太教育,2023,(08):62-65.

[3] 于洁 .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构方法研究[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2022,(0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