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数字化赋能新余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的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

许青云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 新余 3380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文旅产业融合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乡村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蜜桔、油茶基地)、文化遗产(夏布技艺、仙女湖传说)及生态旅游资源,但受传统模式与技术壁垒限制,产业间呈“资源孤岛”状态:农业聚焦初级产品输出,文化资源多静态保护,旅游依赖“门票经济”,融合层次停留在低水平业态叠加,未实现价值增值。

数字化技术作为产业融合的关键赋能因子,其在要素流动、业态创新与主体协同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形成系统阐释。既有研究多聚焦宏观关联,缺乏县域尺度下具体路径的深入剖析。本文以乡村为研究场域,结合要素重组与价值共创理论,解构数字化赋能逻辑,通过案例验证机理适用性,为同类地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 要素重组理论

产业融合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与优化配置。农业的土地、劳动力,文化的符号资本、技艺,旅游的服务设施、市场需求等要素,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连接下,突破时空与产业壁垒,实现属性转化与功能重构。例如,农业土地可通过数字平台转化为研学空间,文化技艺可借虚拟现实技术转化为沉浸式产品。

2. 价值共创理论

数字化平台为政府、企业、村民、游客等主体提供交互空间,各方通过数据共享、需求反馈与协同生产,共同参与价值创造、分配与增值,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机制。

3. 分析框架构建

本文构建“数据驱动要素重组—技术赋能业态创新—平台支撑价值共创”框架:数据通过标准化整合实现资源匹配,解决“资源分散”;技术通过场景再造催生新业态,突破“业态单一”;平台通过协同界面推动价值创造模式转型,化解“主体割裂”。三者衔接构成完整作用机理。

三、数字化赋能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的作用机理

1. 数据驱动要素重组:打破资源壁垒

构建“乡村资源大数据平台”,整合农业生产数据(作物周期、品质检测)、文化资源数据(非遗信息、民俗图谱)、旅游消费数据(客源分布、偏好),以“一资源一编码”机制将分散资源转化为可关联数据资产。

分宜县洞村乡案例显示,其通过耦合溶洞地质数据与稻田生态数据,发现“地质科普 + 农耕体验”需求占比 62% ,进而开发对应产品:农业用地划分为展示区与体验区,劳动力经培训兼任农民与研学导师,要素利用率提升 40% ;文化要素融入溶洞传说讲解,自然与人文互补,游客满意度达 91% 。

2. 技术赋能业态创新:推动功能升级

数字技术介入生产、传播、消费环节,推动单一功能向“农业 +文化 + 旅游”复合功能转型:

农业领域:渝水区姚圩镇葡萄基地部署物联网设备,游客可通过移动端查看生长数据、预约采摘或“虚拟认养”,使葡萄“体验附加值”占比从 15% 升至 45% ,收入年增 35% 。

文化领域:夏布博物馆开发“虚拟织造工坊”,用户通过手势交互模拟织布流程,线下配套数字纹样设计课,使参观时长从 40 分钟延至90 分钟,二次消费率增 60% 。

旅游领域:仙女湖区分析 3 年数据发现,25-40 岁家庭客群占比58% ,且偏好“文化 + 亲子”体验,据此设计“AR 传说打卡 + 主题农家宴 + 手工玩偶”套餐,客单价从 150 元升至300 元,复游率从 8% 升至 22% 。

3. 平台支撑价值共创:构建协同网络

“乡村文旅云”平台整合电商、预约、评价等功能,形成四方协同机制:村民上传手作视频参与“乡村达人”评选,水北镇村民“手工红薯干”系列视频播放超 50 万,带动人均月增收 1200 元。游客反馈推动服务优化,如针对“简化夏布 DIY 步骤”的建议,工坊开发儿童专用设备,亲子客群占比从 20% 升至 45% 。企业依数据调整策略,如农特产品电商将蜜桔包装设计为“仙女湖传说”主题,销量增 30% 。

政府通过平台监测数据,对月销超 10 万元的电商给予物流补贴,对低投诉项目优先推荐评优。

四、案例验证:渝水区夏布文化融合项目

渝水区罗坊镇为夏布技艺核心地,曾因“家庭作坊 + 线下展销”模式面临传承断代与价值释放难题。2022 年数字化改造后成效显著:

1. 数据整合:建立“夏布技艺数据库”,收录 12 项技艺流程(含300 分钟视频)、50 种可编辑纹样及200 亩蓝草基地信息,实现“种植—传承—销售”全链条数据关联。

2. 技术应用:开发数字纹样设计工具,用户可在线组合元素并定制,线下工坊用投影仪降低制作难度,使定制订单占比从 10% 升至60% ,效率提升 50% 。

3. 价值共创:建立“传承人 + 企业 + 游客”机制,村民短视频播放量每达 1 万获 200 元分成,企业文创利润 15% 反哺传承人,政府依数据认定传承人并给予月补2000 元。

项目实施后,体验游客从 8000 人次 / 年增至 3 万人次,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增 150% ,3 名青年返乡传承,验证了数字化作用机理的有效性。

五、结论与启示

研究证实,数字化通过数据整合、技术应用与平台搭建,形成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完整作用机理。我们可以从实践获得以下启示:

1. 立足地域特色:数字化需与本地资源结合,如夏布数字化聚焦“技艺传承”而非技术炫技。

2. 强化能力建设:通过“数字乡村课堂”提升村民技能,避免设备闲置。

3. 完善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形成政策合力。

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不同数字技术的差异化作用,为精准赋能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芦人静 , 余日季 . 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南京社会科学 , 2022(5): 152-158.

[2] 张琦 , 董菡 . 乡村文旅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逻辑、机制与推进路径研究 [J]. 中国国情国力 , 2024(4): 15-20.

[3] 赵东喜 . 文旅产业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J].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5(2): 210-215.

[4] 沈费伟 , 叶温馨 . 数字乡村建设 : 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1(5): 41-53.

[5] 吕臣 , 王慧 , 李乐军 , 等 . 数字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逻辑、路径与对策 [J]. 商业经济研究 , 2022(15): 137-140.

注:本论文是“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YGY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