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嵌入式衔接单元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孙菁菁
新泰市平阳实验学校
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课时孤立的情况,导致学生出现学习碎片化的问题。嵌入式衔接单元教学作为整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连续的学习情境中深化理解,迁移知识应用,从而为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提供全新的思路,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一、嵌入式衔接单元的内涵与价值
(一)促进知识体系化和结构化整合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明确教学主题,进而落实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学科整合有效构建具有联系性,层次分明的结构化认知网络,不仅体现在单节课知识串联上,进而构建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音乐理论知识系统框架。
(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持续性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和创作实践,使得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1]。教师为了敏锐地感受音乐作品中含有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同时实现其系统表现力的不断发展,对音乐文化理解程度不断加深,进而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强化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设计跨课时,跨模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从而引导学生系统地研究和掌握教材知识内容,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内容落实到实践创作中,还可以拓展到其他艺术门类,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二、小学音乐嵌入式衔接单元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阶梯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引导,深入研究和学习新课标教育理念,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出发,从宏观角度细化单元教习目标[2]。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中国传统节日音乐”单元为例,给班级学生播放经典曲目,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作品和传统文化和节日之间的联系,当学生有一定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音乐作品的旋律特征,从而深入理解传统节日体现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体现了核心素养连续性培养的特点,从而保障了教学适切性和发展性的要求。
现知识讲解过程的自然过渡。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音乐节奏相关知识内容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节奏游戏,让学生通过模仿不同动物走路,来直观感受不同音符时值之间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音乐知识内容。对于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针对性布置递进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不同单元知识内容的有效衔接。
(三)系统融合多元维度
音乐学科教学实践中,嵌入式衔接单元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从基础乐理知识,演唱技巧,演奏能力等不同方面,提高其专业素养,同时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知识学习的乐趣。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给学生讲解音乐教材知识内容,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京剧”方面的知识内容,可以先给学生系统地讲解京剧不同行当,同时配合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聆听不同流派的唱腔,模仿其经典的动作,在实践中感受京剧的魅力,从而增加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实现艺术自信的培养,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四)评价系统的优化
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需坚持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应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融合。评价主体构成本身十分丰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专业评价,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成长档案”评价方式,充分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对于学生后续音乐素养培养和审美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嵌入式衔接单元教学为小学课堂发展提供了明显的助力,教师通过主题统领,逻辑衔接等多种方式,解决当前碎片化学习的难题,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掌握关联性和整合性原则,探究嵌入式衔接单元和新技术的结合,从而实现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
小学音乐教学衔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特点和学习需求,应用差异化教学措施。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化衔接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当前学习特点,设计趣味性模仿游戏等,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实
参考文献
[1] 刘凯 , 张蕾 ." 游戏化课堂 " 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嵌入式创新设计》课程为例[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63-65.
[2] 金娜 . 大数据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路径创生研究— —以 "嵌入式阅读 " 课程为例 [J]. 小学语文教学 , 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