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者

沈凯

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家校共育成为了教育的主要趋势。家校双方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家校共育及“双减”政策,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全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观念陈旧,意识淡薄

家长方面,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识不足,观念陈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过去“唯分数论”的固有印象中,认为学校学、教师教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或主要途径,实在不行可以托付给校外培训机构,自己则没有文化和能力去引导孩子成长,只要满足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即可。有时面对教师的主动沟通,还会表现出对学校的不信任,认为是在推卸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则表现出对家长的不信任,认为家长的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知识,过多的沟通不仅对教育工作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帮倒忙。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家校共育意识比较淡薄,和家长的主动沟通明显不足,沟通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某某作业没做,上课又走神了,要多加管教”这样较浅的层面上,对怎么做、如何改善并没有过多的指导,家长很难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无从下手,结果只会越变越糟。

(二)家校双方权责边界模糊

在目前的实践中,由于学校和家庭双方权责的边界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即使双方对彼此间的合作都比较重视,但教育的效率依旧比较低下。形式上,在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中,一直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辅以协作。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是学校单方向输出,家长则只能机械式地遵从。这就直接导致了家校教育中,学校的比重过大,难免会有“越位”、包揽之嫌。而家庭的比重较小,很少会主动去联系学校,本应由家庭教育发挥的作用没法体现,家校共育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双方的合作逐渐流于形式。政策上,以往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对学校和家庭双方的权责有明确的规定划分,缺乏评价体系及参考。具体该怎么做,做到什么地步,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所以在实践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重叠、纰漏甚至越位现象,导致合作效率低下。

(三)家校共育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狭隘

首先,从家校共育的内容上来看,较为单一。由于我国的考评选拔制度以及长期以来的“唯分数论”的影响,家校之间的合作、联络一直是以孩子的书面作业、成绩为主题。例如反映作业错误率高,书面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在考试前后最为频繁,包括考前教师要求学生家长加强对孩子复习的辅导、监督,或者是考后以成绩总结为主召开的家长会等。相比较下,平日里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则显得较为“冷淡”。

其次,从家校共育的参与形式上来看,较为狭隘。我国目前家校合作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主要以家长会、家校开放日以及家庭委员会为主。这些活动大都是学校单方面的输入,家长往往是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参与,家校合作中家庭的主体性和作用并没有太大的体现。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建立高效沟通,增强家校共育意识

首先,要加强“双减”政策和家校共育的宣传。例如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研读“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五项管理等相关教育条例。

其次,家校之间还应当建立起全面、有效的沟通。沟通的内容要全面,不能只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而是要考虑到孩子主观上的诉求,避免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形式化。同时还应注意沟通要讲究实效。

(二)明确家校双方权责,科学合作共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重叠的趋势,即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共同作用于孩子,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表现为一种相互重叠的关系。而由于家校双方的功能和价值是不同的,因此两者的相互合作和补充应该要清晰明确,不能存在模棱两可的界限。  一方面,要完善家校共育的具体指导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此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细化家校之间的分工,厘清两者的教育边界,做到既不“越界”,也不“让界”,让家校工作有理可据,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拥有专业的教育人员及场地。在传递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使得家校合作行之有效、科学。

(三)丰富家校共育内容及形式,确保德育效果

社会资本论认为,媒体、网络平台、社区、制度等社会资本的充分利用可以提高家校合作共育实效。

首先,在社会和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家校双方应当要打开视野,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德育资源,来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例如:网络德育平台、空中微课堂等,以此拓宽家校双方的知识面,加强德育意识,形成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为更好地实施教育提供条件和动力。

其次,除学校和家庭以外,可以尝试着开发第三方渠道,如社区、第三方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为家校双方提供指导及辅助,促进“双减”政策下家校深层次合作的稳步落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家校共育显得极其重要,家校双方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不断强化意识,提高水平,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家校共育及“双减”政策,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全成长。

参考文献

[1]龚成旭.新时代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9(04):33.

[2]陈佩霞.家校共育你我共建[J].文渊(高中版),2019,(3):342.

[3]张建华.着力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7,(10):6-7.

[4]于洋.从家校联动的视角关注学生发展[J].基础教育论坛,2016,(3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