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管理增效背景下班主任德育管理渗透策略

作者

陈新海

漳平市实验小学 364400

一、引言

班级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单元,既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价值观塑造的阵地。在管理增效背景下,班主任需突破传统德育与班级管理“两张皮”的困境,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体系为依托,结合小学德育目标,从环境建设、实践创新、家校协同及教师素养四个维度,探讨德育渗透策略,为班级管理效能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构建和谐班级环境:以环境浸润促进德育内化

班级环境是德育渗透的无声载体。班主任需通过制度设计、文化营造及关系构建,形成“制度约束—文化浸润—关系支撑”三位一体的环境体系。

1. 制度设计: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

班级制度需体现德育导向,如将“尊重他人”纳入班规,通过“值日班长轮岗制”赋予学生管理权,使其在体验中理解责任。某班级将“课间文明游戏”纳入考核,通过“游戏提案—投票表决—规则执行”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2. 文化营造:从“空间装饰”到“价值传递”

班级文化墙需突破“标语化”倾向,转向“故事化”表达。例如,某班级设置“美德故事角”,由学生轮流撰写身边的好人好事,配合“点赞卡”投票机制,形成“发现—记录—传播”的良性循环。此外,通过“班级日志”记录每日德育事件,强化集体记忆,使文化墙成为“会说话的德育教材”。

3. 关系构建:从“权威管理”到“伙伴共生”

班主任需转变角色定位,从“管理者”转向“参与者”。例如,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师生共制计划表”,每周预留两小时“自由讨论时间”,由学生提出班级改进建议,教师以“伙伴”身份参与讨论,最终形成“班级公约 2.0 版”。这种平等对话机制,既增强学生归属感,又培养其民主意识。

三、创新德育实践形式:以实践育人深化道德认知

德育实践需突破“说教式”局限,通过“项目化学习”“角色体验”及“社会参与”等路径,实现知行合一。

1. 项目化学习:从“课堂模拟”到“真实问题解决”

将德育目标融入项目设计,如某班级开展“校园垃圾分类”项目,学生需完成“现状调研—方案设计—实施推广”全流程。在过程中,学生需与后勤部门沟通、设计宣传海报、组织主题班会,最终实现校园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此类项目将德育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 角色体验: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例如,某班级开展“小法官”活动,模拟校园纠纷调解场景,学生需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依据班规进行辩论。活动后,学生撰写“调解日志”,反思冲突产生原因及解决策略,增强同理心与规则意识。

3. 社会参与:从“个体行动”到“集体责任”

将社会实践与德育结合,如某班级与社区养老院建立长期合作,定期开展“银发课堂”活动。学生需为老人设计课程、准备教具、实施教学,并在过程中记录老人需求,形成调研报告。此类活动将“尊老敬老”转化为具体行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四、深化家校协同机制:以家校共育拓展德育空间

家校协同需突破“信息传递”局限,转向“资源共享”“策略共商”

及“效果共评”。

1. 资源共享:从“单向传递”到“双向流动”

建立家校资源库,整合家长职业优势与学校德育需求。例如,某班级邀请家长中的医生、消防员、工程师等职业群体,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学生通过模拟职业场景,理解不同职业的社会价值。此类活动既拓展德育资源,又增强家长参与感。

2. 策略共商:从“经验分享”到“方案制定”

通过“家校联席会”机制,共同制定德育计划。例如,某班级针对“学生沉迷电子产品”问题,邀请家长代表、心理教师、学生代表共同研讨,最终形成“家庭电子设备使用公约”,明确使用时间、内容及监督机制。此类活动将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作者”,提升德育实效性。

3. 效果共评: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跟踪”

建立家校德育评价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例如,某班级设计“德育成长卡”,由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填写,记录每日德育表现,定期生成“成长雷达图”,直观呈现学生在责任意识、合作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进步。此类评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形成德育闭环。

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师示范引领德育方向

教师作为德育实施者,需通过“专业发展”“情感投入”及“自我反思”提升德育能力。

1. 专业发展:从“经验积累”到“理论提升”

班主任需系统学习德育理论,如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并将其转化为实践策略。例如,某班主任通过研读《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设计“道德两难情境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诚实与善意谎言”的边界,培养其道德判断能力。

2. 情感投入:从“职业责任”到“生命关怀”

德育需以情感为纽带,班主任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例如,某班主任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建立“情感档案”,记录其情绪波动、社交表现及家庭关系,通过定期谈心、家访等方式,提供个性化支持。此类关怀既解决现实问题,更传递尊重与信任。

3. 自我反思:从“行为复盘”到“策略优化”

班主任需建立德育反思机制,如撰写“德育日志”,记录每日德育事件、处理策略及效果评估。例如,某班主任在日志中反思“如何处理学生冲突”,通过对比不同处理方式的优劣,逐步形成“倾听—共情—引导”的冲突解决模式。此类反思既促进个人成长,更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六、结论

管理增效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渗透需以环境为基、实践为径、家校为翼、教师为魂,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践深化、协同拓展及素养提升,班主任既能实现班级管理效能提升,更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形成。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对德育渗透的赋能作用,以及不同学段德育策略的差异化设计,为小学德育实践提供更精准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彭伶俐 . 幸福素养视域下班本德育活动开展的创新路径 [J]. 广东教育 ( 综合版 ),2025,(03):64-65.

[2] 毕延俊 .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路径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6):172-174.